給新讀者
或許你在許多的文學和科普的專欄中,有點迷失,歡迎你來到,在探索中,歡迎使用側欄的搜尋框,打入關鍵字,就能找到您有興趣的內容喔!

首先我來講個故事,話說遠古人類,本來只有一種語言,後來,人類自高自大,想建巴別塔。於是上天變亂人類的語言,於是,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不通,建築過程困難重重。自此之後,人類的語言也就因地而異,變化萬千。

 

從這個故事我不禁想到台北101,也是一樣向天爭地,也是一樣的有國際團隊的合作,通常摩天樓的合作,少不了擅長建高樓的日本與美國營造團隊,比如說:結構建築師就是一為美國人。從巴別塔再回到英語議題,難道現代人學英語,也是為了與天爭地,直達天聽?其實問題的答案,恐怕比這個直接也比這個複雜。自從經濟活動變成人類活動的主流後,經濟規模一直是很重要的課題。就連文化活動也與經濟規模有關,五千萬人大概就是一本著作的關鍵規模,因為作者能否靠出版生活,關鍵是讀者數量,尤其一些高文化含量的著作,利基讀者一定要到達一定數目,五千萬人大約是確保利基讀者存在的一個底線數字,舉例來說,高行健的著作,在法國能夠出版,就是因為法國的人口約五千萬,存在足夠的利基讀者,支撐這樣作品的出版成本。於是,在基本的經濟規模下,共通的平台很重要,可以省卻系統轉換---如:翻譯、改寫或重新排版的成本。於是,單一市場中,單一語言就變成關乎成本的重要因素。

 

可是歷史的演進,一個語言本身簡單易學,往往不能自然成為國際語言。反而有些似不重要的因素,能夠導致一個語言成為國際語言。以歐洲為例,因為法語繁雜的文法與講究的用字,被選為簽訂條約的語言,這樣的語言顯然不適合推廣,因為太難學了。目前在法國的大力推廣、行銷之下,法語的接受度還是大大落後西班牙文,排在世界第九位。有時候,區域語言或區域文字,是因為歷史因素而廣被使用。比如亞洲的漢字系統,雖然是不容易學習的象形文字,因為在漢唐時代就流傳到日本和韓國,成為兩國文字系統的的一部份,這樣的因素也是歷史的偶然。後來韓國更是把漢字完全拼為字母文字,則是官方的主導,有點類似大陸棄繁體字而創簡體字 (當地又稱為正體字或規範字)。區域語言或區域文字的存廢,與這些歷史因素有關,無法完全由語言本身的特性來推斷或預測。

 

看完亞洲的區域語言,再來看看英語成為國際語言的歷史因素。英語之所以成為國際語言,其實與歷史上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在美洲的開拓有關。也因著該民族的開拓精神,美國人積極從事貿易活動,把英語推向商業應用,成為主要的商業語言。當然,在南美洲,這方面不是太成功,也看得出來,貿易的興盛,要比地理的遠近因素,更能決定英語的推廣程度,遠在亞洲的香港,雖說是英殖民地,其實英國人早期推的是廣東話教育,學中文要到大陸去,英語系統的教育則要到英國去念,香港的中文大學和英文的大學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然而香港還是走向英語教育,背後的推手還是為了跟其他國家貿易,而非單純的要撰寫公文呈給英國政府。當然,美國是重大的貿易夥伴,後九七的香港投資,也大半由美國來主導。例如:匯豐銀行的財報除了英鎊股價,因應美國股市,有美金股價,就是美資的影子。其中的默契與合作,值得我專文來論述,此處只討論貿易的部分。除了以上所提的貿易、投資因素,有網友補充,跟殖民和二戰有關,因為英國和美國一為殖民國,兩者也都是參戰國,因此推動了英語的流通,這點有想以獨立文章來論述,以下簡單的分析,簡言之,歸因為非國際考量:第一:英殖民地中,獨立繼續採用英語的,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是沒有打算以國際語言的角度來使用語言,而是地方與地方能夠溝通的國內語言,偏向內部溝通的原因,尤其印度,因為無法以各地方言來溝通,於是採用了英語,不過,如果不是因為被殖民,印度的確可以隨便選華語或俄語來當統一語言,只是殖民並沒有直接促成英語被選用,獨立後,全體缺乏共通的語言,才造成了英語的存續。以馬來西亞為例,當局採用了馬來語,因為馬來語人口占總人口的多數,因此,被殖民國採用英語,可能不是因為國際溝通,也就比較看不出殖民產生的國際溝通效應,2015年,我親自踏上馬來西亞,發現其實馬來西亞採用過英語,可是為了政治因素而改成馬來語,近年來想再改回英語,阻力很大,大半來自鄉間學生的家長,抱怨孩子聽不懂英語課程。第二點,美國以戰後透過戰勝國優勢來推動外交語言,這個議題,其實前文有帶過,是為了更精確的界定條約內容,而選用簽約國以外的語文來當外交語言,法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成為外交語言,這類中介語言,似乎有特定的特性,英語因為不見得有這樣的特性,為了提高精確性,可以以英語加上另一簽約國語言並行,我需要進一步的資料,來確認英語是否已經被各國選用來當作母語之外的外交語言, 當然在外交談話上,聯合國的確大量依賴英語,這從各國發言都有英語版本的翻譯,可以得到印證,谷歌翻譯 (Google Translation) 大量的採用聯合國會議資料,透過電腦就能比對出英語句子譯成目標語 (如:日文),該是哪一句。可見外交語言,大量採用英語,是真的,只是與戰勝的歷史因素與否是否有關,比較難推論,假設當初各國協議的結論改移下,是否俄文、中文也成為外交語言,很難事後反推。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多年前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買下了這本書,封面上馬諦斯的窗外一圖很有趣,彷彿普羅旺斯薰衣草田的紫色山脈,還有橘紅艷黃的田畝,除了色彩美麗之外,不經意的筆觸畫出來的窗框,其實來自洗練的線條功力。我也慢慢從馬諦斯的畫歡到了蘇格拉底對話和安提阿的對話,由對話中,我從安提阿的回答與蘇格拉底的殷殷提問,我彷彿看到了不同於機構化學校的概念,而正是作者黃武雄對於理想中的學校雛型。

由這樣的學校雛型,也就看出,教育改革正是達到學校提升與轉變的機會。也由於教改,教育變成大家關注的焦點,主要是教改給了一些人選擇的機會。在教改過程中,也封閉了一些原來可行的路徑,例如:在以前,透過傳統聯考,即使經濟條件稍差,仍然有機會晉身菁英階層,多元入學雖然沒有明顯的資格門檻,但是資料呈現方式與才藝訓練的成本,對某些社經地位的,都是很重的負擔,這樣的轉變,雖然不見得如書中所說,由菁英分子主導,但新制度明顯又利於都會區的中產階級家長,既享受到市區的教育資源,面試的機制也使得家長和學生更倚重人脈,升學機會可能由菁英分子或其子女來受益。我個人持平的看法是,不增加教育機會總量,而採分配規則的手段,重新分配教育機會,就是把甲的餅轉給乙,餅並沒有做大。為了省掉教育投資,弄出一套看起來和聯考非常不一樣的東西,這樣的改革是做了一半改革。 

黃武雄的學校在窗外,就是在探討本質上不改變的教改,到底是什麼樣的改革,書中有一篇,以爭論最大的建構式教學法來當結尾 (第四篇第二十一節 P.358,學校在窗外,左岸出版),數學的建構式教學法,在出發點有形式主義的味道,偏向數學形式的表達,而不注重數學背後與生活經驗的結合。因此,的確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斷層,然而,在台灣的教改過程中,建構式數學卻發生越地為枳、水土不服的結果,因為建構式教學法需要開放的引導過程,即使是在美國也是由一些偏向建構式教學法的數學老師來執行,不能依賴教材上既定的式子照本宣科,也就是說,這是一套依靠特定師資來執行的教學法,沒辦法預先在教材中弄出既定的建構過程,因為那樣就不叫建構了。教改過程中,跳過師資培訓,形成沒有人會教建構式數學的奇特現象,該套教材既無法達成傳統算學教學,也不符合建構式數學的精神,是個神奇的無用之物。 

我想,教育不管有多少類型的理念,終究教育和醫療類似,解法要在施行前就要決定。正如開刀的醫師,新的病灶是在手術中才發現,也是要在發現當時就要決定如何用外科手術來處理,或是轉由內科處理,或者決定採放射治療,並不是因為這是新發現的病灶,就能在手術檯上,馬上用神奇刀法或醫師創意,變出解法,怪醫秦博士的神奇外科案例,可能就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內。新變數的加入,即便引出了新教育方法,之後則要靠有計畫有規模的執行。若在傳統教育界找不到解法,我想到可以由藝術界來求解答,通常藝術界產生一個新的畫派,會伴隨一種新的看世界方法,透過那個方法,繪畫方向就有了新的依歸。找到新的教育方向之後,則短期的加加減減只是拉長執行時間而已,重要的反而是長期確實的遵循新的教育方向,才能發揮長期效果,在下一個世代看到成果。

以繪畫起始,我也以繪畫來結尾,記得有位朋友看著畢卡索 "紅色扶手椅中的裸女" ,對我說,這是張經過美術教育才能欣賞的畫。我當然知道美術鑑賞教育,在於激發人天生對於美的敏感度,畢卡索的畫不管是線條或色塊的分布,都很美,紫紅的藕色與手臂、臉部的藍色,完美的平衡著,這樣的美已經不是一般的寫實畫法能夠表現的了。但是我也知道,畢卡索這三個字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有其他意義,比如:學生要說得出這樣的畫派叫立體派,要知道畫裡面的人是畢卡索的情人:瑪莉--特麗莎‧華特,而這些其實與美感本身,可能比較不相干。我想表達的是,教育固然要培養出某種美感與直覺,但是當面對到生活面的溝通與表達時,又不可避免的加入比較形式化的內容,也就是某些老師口中,比較有東西可以教、可以考。因此,從學校到窗外一書中,我學到處理社會面或生活面的時候,千萬要放下菁英階層的身段,和外界人士多多溝通,順應現實生活的一些瑣碎卻存在的狀況。如此一來,我既能享受畢卡索帶給我的美感激發,又可以和朋友分享一些畢卡索的小小趣聞,只要能讓這兩件事不衝突的發生,我想作者理想的學校雛形,就在那看似遙遠卻又很近的窗外。

 

學校在窗外 (博客來連結)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記得曾經有個廣告解決了我短期的擁車問題,真的是擁車而非用車,因為那時候,我要到公司上班不難,不是叫計程車,就是搭家人或同事的便車,可是擁車,就得有一部不見得跑得快,卻有四個輪子的箱型物體。好玩的是,某汽車品牌的廣告代理商,把一部實車大小的車子平面圖,拆解成成一格格拼圖,每天就是一張全十的版面。一到辦公室,我就把拼圖貼到辦公室牆上,於是,那幾天,我就有了一輛漸漸成形的拉風新車,同事都會忍不住探頭進來,看看今天車子「長」得怎麼樣了。至於我後來買的是不是那部車呢?雖然是曾經擁有,我還是買了另一個廠牌的車。

是的,廣告業有時候不甘心只是當個創意產業,一部小心就會跨入「製造業」,真的設計出產品來。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廣告公司開咖啡館,這裡我指的不是廣告公司辦公室的燈光美、氣氛佳,員工煮杯研磨咖啡來喝。而是在巴黎左岸開一家其實並不存在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也很有趣,蕭邦來喝過,台北某位看似落寞的旅人也來喝,簡直就是花神咖啡館加上雙叟咖啡館。當然,影片中的那家咖啡館,是真的有這家咖啡館。然而,消費者看到的咖啡館,已經跟原始影像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巴黎一些老牌咖啡館,混雜了藝術家和文人的人文薈萃,形成一間有趣且懷舊的心情空間。這個彷彿是咖啡館賣出來的罐裝咖啡,連產品本身也像是廣告公司製造出來的,瓶子那類似咖啡杯的白色杯體,加上透明的蓋子,也是廣告公司設計的。這樣的廣告公司產品,也時候還真的會吸引我,讓我喝咖啡的時候,想和蕭邦聊聊他那首第二十一號練習曲。

最後,我要聊一家廣告公司創的建築學院,不但有學生,還有同學會,這就是某家英國註冊銀行的信用卡廣告。在廣告片中,主角不但跑到倫敦去念書,拿到建築的學位,更好玩的是,她的同學還會在世界各地辦同學會。本來我對於這樣夢幻的劇情是感受不到真實感的,後來我的夥伴果然有這樣的一群同學,才喚起了我的記憶。原來我的似曾相識,是來自於這所建築學院。這算是廣告公司跨入學術圈嗎?重要的是,這樣一家建築學院,讓我體會到,廣告創意不必限於工廠或店面,甚至不需要賣實體商品,可以賣一個概念或方向,然後在其中產生看似真實的人物與場景。一個具體的場景設定,比較容易讓消費者留下印象,其中的角色也比較有生命脈絡,接下來,自然消費者會注意到她用的是哪一家銀行的信用卡啦!

談了這麼多廣公司製造的商品,我也聊聊製造商導向的廣告吧!我很欣賞的製造商是蘋果電腦,這家電腦公司,雖然在阿甘正傳中,被說成水果商,其實它一點也不落伍,而且是很行銷導向的,都是選擇消費者要的產品,才去設計、製造。其中一支廣告令我印象深刻,在片中,一個人衝進會場,大膽的打破老大哥的宣傳螢幕,剛好在1984年宣告,1984這樣的故事,將不會成真。這個意象,衝擊製造導向的概念,把決定權再度交回給消費者。 也許有一天,製造商和廣告商會越來越難以區分,廣告公司的商品製造也會越來越隱而未見,因為,它已經變成「置入性製造」,變成你每天在用的商品。

 

高徒 2.16,2009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騎著125C.C.的速克達,在繁忙的大街上奔馳,同時我也很安靜的享受,奔馳中,片刻的寧靜。時間彷彿慢下來了,夥伴交代的 "安全、慢",也同時的在腦中響起。

到底在現代人的快速生活中,哪裡才有慢的概念呢?是不是慢活(LOHAS另一個翻譯為樂活)都產生於慢步調的鄉間呢?其實,慢活最發達的區域,正式觀光式農村與城市,理由無他,這裡才是慢活概念的利基市場,當地有著不悠閒的觀光客與時間永遠不夠的市民,他們最需要慢活。我對於慢活的詮釋是利用快速的工具,體驗慢的樂趣。說起來好像很矛盾,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都市生活中,不太可能把一切都停下來,思考比較長遠的事。有一次,同事考慮要轉職,要從兩家廣告公司中選一家,我建議他考慮一周,什麼事都不做,畢竟,這至少關係到未來三到五年的生活方式。結果,他只有三天的時間考慮,而其中兩天還是公司旅遊,旅遊結束,就決定到新公司報到了。  現代人連長期問題都得快速處理了,日常事務更是無法慢慢來。於是,我從狹義相對論偷到點子,也偷到時間,狹義相對論中,提到物體以近光速前進,周圍觀察者會覺得這個物體的時間系統慢下來了。我當然不可能有這樣的太空船,但是,我學習從快速的活動中,去欣賞那時間慢下來了的悠閒。於是此刻,我在買完速食店早餐後,享受著用餐前、回家路上的悠閒。

 

快速度的悠閒可不是高科技工具的產物,而是在任何自由心靈的身上,我在閱讀上也體會到這樣的樂趣。以前我在圖書館,會快速度的掃過一整排的書架,然後第二輪就抽出我要的相關書籍,第三輪則翻到我要的頁次。記得有一次在公司的圖書館,我甚至表演了一次手工快速檢索的能力,以快翻書頁的方式,找出所有網路產業的相關文章,然後開始進行網路廣告的提案會議。現在,我反其道而行,先到圖書館的電腦上,用關鍵字搜尋,找到我要的書,然後以相對緩慢的步調,直接到我要的樓層和書架前面,找到書。之後我先讀序或目錄。最後,我才翻到要讀的部分,慢慢吸收。如此一來,雖然檢索的速度變慢了,但是檢索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檢索本身,而是要加速後來的閱讀與吸收。也就是說,我把檢索活動,當成後續研究的架構,架構穩固,我自然很快的能把許多資訊放到最合適的位置,形成比較整體的概念。也感謝電腦和圖書資料庫的幫忙,讓這樣的檢索過程,能快速完成,我才能享受這份悠閒。

 

以上,從形而下的交通到形而上的閱讀,我都體會到某種快速度的悠閒。這樣的悠閒,有點像從空中搭直升機鳥瞰市區街道,雖然少了點衝刺街頭的快感,卻有一覽全局的快適。當你在街頭瀏覽櫥窗,觀看許多商品,是不是也試試看,先從整區綜覽,再挑出重點商店,最後才去購物。當然,購物本身有許多好玩的不可預期性,不一定要有快速的悠閒。這樣的方法,適合在繁忙的市區,偷一次小小的閒暇。下次有機會,你想不想試試這樣的悠閒呢?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此處我將藉著其他兩項商品,來探討豪宅是否也具備類似的性質,也許對於這兩項物品,對於某些人來說,第一項可能不像商品,第二項,不見得是文化產物,他們卻真的具備了某種文化特質,而且,很好的凸顯,文化在很多面向上,都能發揮正面的功能。

首先,我要談我國購入的幻象機,沒有錯,這是第一項文化商品。談到戰鬥機,其實這是很有思想與陣營味道的產品。北約組織即使批評美國的戰鬥機昂貴,即使等重的黃金都比戰鬥機便宜,卻還是使用美國戰鬥機,這跟美國與北約的陣營關係一致,都是對抗蘇聯的聯合陣線。然而,法國的幻象機,卻是有著法國的自由精神,與美國的F-16戰機,有著不同的設定,當飛機轉彎的G值超越人體所能負荷時,美國的F-16會由機上電腦接管修正,而幻象機則由駕駛員自己判斷,不會有自動修正。這跟兩國的文化差異有關,美國雖然自詡為民主開放的國度,基本上清教徒的立國精神,在許多地方,還是遵守著規則與制度,確保整體系統的運作。法國則在許多方面,偏向左派思想,認為差異與特色有其價值,不能用一套規則就涵蓋一切的狀況。就這個特點上,幻象機不折不扣,是一個具有法國文化的商品。

 

第二,我要談的文化商品,是大樓上的特殊住宅,世界各國的高資產人士,很喜歡在大樓的頂端,蓋上極具特色的房子。紐約的秋天裡面,李察基爾就住著一棟非常漂亮的家屋,整間房屋是蓋在高樓的頂樓上,可以有比較自由的戶外空間,也有不錯的視野。中國北京也有所謂的四合院豪宅 ,蓋在大樓的頂樓,完全保留中國建築的特色,雖然出租對象主要是西方人,東方人看到這樣的建築,也覺得它別具特色,與一般現代房屋不同。這樣的房子是不是文化商品呢?即使不知道中國建築語彙的人,看到這樣刻意營建的房屋,也能感受到,建築者背後的動機,是要在不動產物件中,彰顯一些不同的文化主張。這樣的住宅,的確是文化商品。

 

最後,我要談談目前台灣豪宅,幾乎毫不意外,豪宅都會有一個顯眼的大廳,不管建築物是採用希臘建築或是後現代極簡風格,都顯出某種形式的氣派。這些特色顯然不只是為了住戶而設,也是為了訪客設計的,用來彰顯住戶的偏好。至於住戶的成員,有低調的高資產人士,也有各產業的企業家,甚至有政治界人物入住。彰顯的是某種生活的格局,顯然是當作文化商品來經營。文化商品的特色,一是數量有限,因此,不是充分供應的商品。二是有形成本並不高,大約都控制在售價的一、兩成之間,不動產屬性的豪宅,是不是屬於這個成本比例,我還要再多觀察。感謝夥伴的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促成了我這篇文化商品論述。希望你如果有任何關於文化商品的例子,都歡迎貼在回應裡。讓這項商品的界定,透過討論而清晰起來。

高徒 2. 4,2009  撰寫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蒙特梭利用教具讓兒童自主學習,並把教師定位在協助者、指導者的角色。雖然各地的補習班和幼稚園都廣泛的以蒙模特梭利來吸引家長,蒙特梭利教學法對於某些家長來說,並不是那麼的顯而易見、望文生義。一般公立的教育體系,也鮮少聽聞採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模式。以下我將就蒙特梭利的生平以及教學法加以闡述,並加上本人對於此教學法的看法與評估。

 

一段小孩學開玩具車的短片

蒙特梭利是一位義大利的醫師,當年女性進醫學院可說是相當罕見,蒙特梭利請求爸爸和醫學院院長商量,進入醫學院。她在觀察一群學習遲緩的兒童時,發現她設計的一些教具,兒童會自己選擇教具,並在練習一定次數後,安心的放下。她據此推論,兒童有自發的學習動機,而且在熟練某一種活動之後,會轉而去尋找新的活動,並不斷的練習。她還發現透過蒙特梭利教學法,兒童能夠先學寫和說,然後才學讀和聽,也就是說,兒童是從實行中學習,然後再應用到日常的應用中。

蒙特梭利不僅自己進行實驗性教學,而且培訓老師從事蒙特梭利教學,因為留下了培訓課程,相對於杜威的教育概念,蒙特梭利的教學法,比較廣泛的應用在現今的教學中。蒙特梭利的教學法,被美國所採用,在海另一邊的新大陸發揚光大,Google.com的創辦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都曾經讀過蒙特梭利小學,(註) 或許成就不見得可以證明教學法本身的特色,我卻不否認學生中心的特色,的確會培養出學習者的主動性。

蒙特梭利的想法,受到克伯屈的質疑,尤其蒙特梭利教學法,缺乏接觸其族群本身文化的內容,壓抑學生接觸文化的機會,而從文化本身的觀點來看,學生可能不適應也無法參予該文化。我証諸各個文化,要求個人必需具備融入文化的預備知識,以成為良好適應的公民,太過個人導向的教學,的確都有這樣的危機,如何平衡個人發展,與社會適應的要求,應該是家長和教學者,衡量學生學習目標的指標之一。

我認為兒童的教育應該是藝術教育,也是生活教育,換言之,兒童本身具有較高的直覺感官能力,也在生活中適應各種日常的活動,實在是學習藝術欣賞與生活能力的好階段。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把學習過程定義為自發的操作與修正過程,與兒童自然的成長性質,有一定的落差。畢竟,當兒童如海綿一般自然吸收階段,過度的空白與太多的反覆操作,恐怕會在某些方面,落後同儕。但是蒙特梭利強調五感的學習方式,又和目前一些公立的理念小學背後的概念一致,一些感官學習,都需要在小時後奠立基礎。或許在提供兒童學習方式之外,給予兒童廣泛的引導,讓兒童自行去選擇,正如一位教學者所說:讓學生好好的學習,再來決定他要不要當英國人。我覺得或許可以讓兒童有一定的藝術學習後,讓他自己選擇要不要當藝術家。接著,透過蒙特梭利的自主性與學生中心精神,進一步培養他的自發性。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在某個公立小學的外牆,看到九大行星的牌子,文字標示則有點奇怪,看來像是行星的英文名字,每個名字的拼字卻又好像差了一兩個字母,冥王星下面標著Pluton,而不是Pluto,水星下面則標著Mercure, 後來,我問了校內的老師,得到的答案是,設立告示牌的家長,是個法國籍的飛行員,於是,解答了我的疑惑,為什麼法文和科學一起出現在國小門口,因為這樣的組合,不太像一般國小老師的興趣。不過後來我自問,為什麼我沒有因為這可能是拼字錯誤而忽略過去呢?我想,很可能是因為我對於錯誤,有著更深一層的敬意。這樣講好像有點矛盾,卻是錯誤後面的本質。以下,我將就錯誤與創意,結合例子,加以說明。

 

錯誤並不是表面上的疏失或錯漏,而是有其他的面向支撐的,這就是佛洛依德的錯誤心理學,指出錯誤可能才是內心的真正想法。我這裡要說的,則是錯誤跟當事人的背景有關,例如:本國人講中文,偶爾會講錯,把某個詞講錯成另一個詞,而且當下自己可能還馬上發現,而外國人講中文,可能是系統錯誤,就是他學的這個詞,一開始就已經誤為另一個意思,例如:小人誤以為是小的人,指的是小孩。這跟原意相差很大。本人對於錯誤的所在,可能也毫無自覺。因為本國人才有豐富的詞彙,也才有機會搞混,講成類似的詞。這樣的混淆,背後所代表的,不是匱乏,而是豐富,也只有充分了解整個語彙細體,才有機會犯那樣的錯。也因此,我看到一個錯誤較少的東西,我有兩個猜測,一是,這個東西經過嚴密的校對,二是,這個東西會不會是比較單薄淺顯的東西,所以,缺乏錯誤生存所需要的縫隙。正因為錯誤可能有著細緻的文理,下一段將就錯誤與科學研究的發現,做一說明。

 

田中耕二是第一個把雷射技術應用在高分子生物科技的人,約翰芬恩則發明了電灑游離法(通稱電灑法)。電灑游離法用電場把液體分射出去,測定運動速度來測定物質的質量。輕雷射脫解是用雷射轟擊分子,產生離子,然後用電場引導,觀察其運動的期間長短,測定物體的質量。這樣的技術,使他得到了諾貝爾獎,而他發明這個方法,則是因為他混合原料時,發生錯誤,於是,為了不浪費原料,他加了新的原料,還是不成功,就在多次調整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方法方法來分離原料,錯誤,在這裡,並不只是待解決的問題,而變成激發新方法的一個機會,因為錯誤,使他原來的實驗成功了,也意外的開創新的實驗技術。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終於實施了兩岸的三通,也就是有別於金門廈門與馬祖福州的小三通,開始了點對點的大三通。在此時,也正是檢視台灣在區域的競爭力與分工能力的好時機。一般來說,交通建設,有助於經濟發展,海運與空運的開放,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時機。

既然是檢視競爭力,邊緣能力又意味著什麼呢?本文所謂的邊緣能力,並不是指台灣位於經濟體的邊緣,而是指台灣除了具備大家朗朗上口的核心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了許多邊緣能力。我舉香港為例,當初中國大陸提出了鎖國的政策,香港即發揮了金融方面的能力,讓亞洲的商人,尤其是來自西方社會的商人,有資金融通的管道。相對於大陸這樣的經濟體,香港的確是發揮了邊緣能力,把不能到中國經營金融業的劣勢,轉變成世界五百大銀行都來設分行的優勢。同樣的,台灣的競爭力,除了一般人直接想到的,參與大陸市場的競爭,其實在邊緣能力上,有更多的優勢,這是大陸市場不可能立即追上的。

比如說,唱片業,或許這在一般經濟體中,算不上什麼大產業,可是以台灣目前每年的音樂專輯發片量,可說是亞洲華人區域中的第一,曲風又混合了日本、東南亞的調調,是世界上少有的流行音樂區。這樣的產業,就可以好好的發揮邊緣競爭力,在大陸忙著建高樓、發展高科技 (對岸所謂的高新科技)時,用唱片業的軟實力,紮下實在的兢爭優勢。

 

又例如,台灣的飲料業,不管是瓶裝開喜烏龍茶,或是現泡的清心福全,都是創意所帶來的商機,經營模式也極容易以連鎖方式推廣,或是以可口可樂的模式,廣設裝瓶廠來行銷各地。大陸當然是也是重要喝茶的區域,喝茶的現代經營模式,台灣卻是領先的,如何利用這樣的相對優勢,把大陸本來就接受的茶文化,當作飲料業的擴大市場規模的契機,相信值得相關業者,好好研究研究。

 

最後,要提一個比較常被提到,卻恒被忽視的產業,觀光業。三通之後,普遍聽到一個說法,就是台灣到大陸觀光的人數,遠高於大陸到台灣的人數,觀光上不對等。這樣的說法可說是似是而非。首先,台灣去大陸觀光的人,並不是全部都到上海市或北京市,也就是說,台灣到大陸各地的觀光客總數,高於大陸各地到台灣來觀光的總數。這樣的現象,應該是很自然的,畢竟台灣觀光客算是比較成熟的消費者,會自發的到各地觀光,何奇怪之有,這就好像日本人說,日本人每個人都會買輛日本車來開,甚至還會買歐洲車,美國車來開,乍看之下,好像日本汽車工業不夠發達似的,正因為日本汽車工業發達,消費者才更能認清自己適合開的是什麼樣的車,也就不會盲目的迷信哪個國家的車最好。因此,不必擔心台灣人到大陸觀光,觀光業者要強調的反而是,台灣遊客遍佈大陸的現象是不是會更吸引大陸各地的人,想來看看是什麼樣的區域,可以養出這樣成熟的旅遊消費者?台灣因為以前外匯缺乏,造成觀光都以島內觀光為主,因此,日月潭、阿里山除了揚名國際,也是國人主要休閒場所,甚至到目前為止,也是一些消費力強卻假期短的國人,度假的首選。台灣既然有觀光資源,又是民主開放的區域,在觀光競爭上,具備相當好的邊緣能力,尤其人口數量的不對等,更是可以吸引對岸金字塔頂層的客源,就足以滿足觀光市場的胃納,不需要設法吸引比較不成熟的旅遊消費者。這樣良好的邊緣優勢,更不需要擔心是不是要發展博弈產業來提振觀光業,觀諸世界設立博弈產業的地區,不是不毛之地,就是沒有其他產業,需要博弈產業當作唯一的稅收來源,更重要的是,博弈產業是倚賴稀有性的,並不是左鄰右舍有博弈產業,我也可以設博弈產業,香港和澳門之間的默契就是,雙方只能有一邊設博弈產業,香港這邊只有英國留下來的傳統---賭馬,因為,兩邊都設博弈產業,也就意味著兩邊都發展不起來。台灣既然鄰近大陸這個市場,又有與港、澳不同的觀光模式,只要政府結合業者,對外多多發聲,結合台灣的藝術表演、美食以及便捷的交通建設,相信這樣的競爭力,和香港的購物主張,澳門的娛樂業模式,是相輔相乘,共同補足大陸觀光市場的不同光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曾經想過,到中橫之類的車道之旁,找一家類似山產店的房子,在這樣店家的二樓租個小房間,好好的讀個兩個月的小說。而這樣的想法並不是我獨有的,美國的奧瑞岡州的新港(New Port) 就有一間這樣的旅館,希莉薇亞旅館,有各種不同的房間,有福爾摩斯主題的房間,衣帽架上掛著獵帽和披風,桌上的菸斗說不定還冒著煙。海明威主題的房間,牆上有裝飾著羚羊頭,桌上擺著老式打字機,往窗外看著日出,也會讓住客想著 "妾似朝陽又照君" (The Sun Also Rises.)旅店,似乎是歇息與旅行的結合體。讓你在停止時,仍然想著旅途。

旅店本來就是為了歇息而生,商務旅店卻又加上了工作因素,正如亞都飯店會幫特定客戶準備製圖桌一般,商務旅店讓房客能夠繼續工作,這在旅途的停歇中,又有了另一層空間,與外界接觸與進行事務的空間。我常常在想,打開筆記型電腦,搜尋到無線網路號,也就意味著純粹的旅遊,暫時打上一個逗號,只有關上電腦,和這個暫時歇息的空間相處,旅行才是進行式。然而,在電腦之外,電視也是個大敵,我想,一部CD才是比較適合旅途的設施。

旅店除了歇息,更有著指向目的地的功能,我曾在Interlocken(瑞士)和另一半住在青年旅館,目標就是Jungfrau (少女峰),我們運氣好,上山那天是晴天,清楚的看到高地冰河,同旅館的遊客,有人花了高價搭私營火車上山,卻因為天氣不好,只看到一團霧氣。這家旅館就像是攻頂喜馬拉雅山的前進營地,讓我們在上山之前,好好的期待少女峰上的冰河,下山之後,我們在青年旅館廚房準備晚餐,慢慢的回味山上的茫茫白雪,以及呼呼的雪地風寒風。

旅店是個特殊的空間,不管是旅行或是歇息,旅店如何與旅途融而為一,其實都是旅行中的重要部分,不管這樣的空間是為了書中世界的冒險,或是登山之前的一個歇息空間。下次你在旅途中歇息時,是否也能慢上腳步,看看這個暫停空間,是不是能為旅途增添一絲情趣,讓整段旅途,在結束前就有回味旅途的機會。

高徒 1.8, 2008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青青草地的徜徉

我在這個午後

邂遘愛神


邱彼得帶著箭袋

卻忘了弓

拿著箭支亂擲

只道是亂雨紛花

卻忘卻人間幾何


這愛神的午後

維納斯剛從愛琴海出浴

泡泡升上天空

海面上潾潾波光

天上嬌陽如水

沸騰 蒸發


牧神也忘了吹笛

妮芙(nymph)林間奔跑

羊群俯伏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彼得杜拉克寫佛洛伊德,竟然讓我有點維也納鄉愁。那種理性主義,帶點點理想與詩意,果然吸引人的。

我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講著德語的愛因斯坦,沒有辦法,相對論的成就,我沒忽視,不過拉小提琴的愛因斯坦,是我比較注意的,維也納,那個學者比較習慣的環境,那個深深在歐洲中心,悄悄的孵著許多改變世界思想的地方。

似乎不能只是當他們是猶太人,他們早跨出種族之外,接受自己的多重身分,德國人?瑞士公民?世界人?

彼得杜拉克到了美國,對於管理理論有重大貢獻,以企業顧問為主軸的生涯,也比一般商學院教授影響層面大,我馬上想到的另一個管理大師,韓第,他的中空雨衣的比喻,描述著一個彷彿樣樣理性的地方,裡面的內容卻是空空如也,這不是我熟悉的理性,理性是對內容思考後的一種表現,空空如也的理性,就像絕對教條主義,最後無法支持教條一樣,只有填上必要的內容,那樣的理性架構,才有著力的地方。

維也納,正如旁觀者中描述的,在納粹入侵前夕,保持著某種自由氣氛,同樣的,當這樣的自由氣氛,在普林斯頓研究院重現時,或許那是個孤島式的維也納。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只是實用的MP3,iPod還是要做得很精緻,讓消費者掏出鈔票來。消費除了理性層面,還有感性因素。

經濟學對於品味這回事,認為會推升物價,屬於比較不理性的層面,因此假設消費者的理性考量,可以壓抑因為品味造成的價格上升。人是理性的,的確是蠻四平八穩的假設,不過,我記得曾經為了買一把小說中描述的一把霧面銀色美工刀,發抖的付出比平常美工刀高十倍的價格。這就不難想像,這類產品所引起的 "不理性" 消費力有多麼大!

當然,品味有很主觀的成分,當事人願意為了品味,忍受一些額外的代價,如何在日常交易中,反映出品味,需要一些不受外來影響的堅持。日本茶道大師休千利曾經為了買一個名壺,寧願賣掉房子,還很擔心自己出的價格太低,已經影響到名壺的身價。這樣的品味,當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堅持到底,讀者不妨試試告訴家人或配偶,我要用一半的房價,去買一把壺或一個花瓶看看。

回到科技產品的奢華消費,一般來說,奢華消費本是富貴階層的事,也就比較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畢竟他們都是在不景氣時,反而突顯出本身的高資產,消費的炫耀效果也高。然而,現在科技產品的奢華消費,是取富貴階層奢華消費的精神,價位卻要維持在一般消費者搆得著的水準,也因此,並無法完全脫離景氣循環的影響。至於奢華消費是不是排擠到其他的日用,我想這也是可能的,就如一個愛車的車奴,會讓車子加高級機油,然後自己選擇吃路邊攤。至此,奢華消費,簡直是日本清貧生活的代表,在精神性、儀式性活動,投入金錢,卻在平常的日子盡量簡單過活。

回到消費應該是理性的,亦或是感性的呢?我想這跟人是理性的或是感性的,一樣無解。我認為兩種消費行為,其實都有滿足感當指標,只要消費結果在理性滿足或是感性滿足的程度夠高,就符合經濟學上的均衡原則了!奢華消費的本身,還是在增進消費者本身的福祉。因此,High tech, high touch. 連實用的科技產品,都能夠增進消費者的感性需求,這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嗎?

高徒 1.6,2008 朱雀樓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