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讀者
或許你在許多的文學和科普的專欄中,有點迷失,歡迎你來到,在探索中,歡迎使用側欄的搜尋框,打入關鍵字,就能找到您有興趣的內容喔!

目前分類:科際整合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徒不但是本站寫手,更是頭號讀者,偶爾在其他引文讀到自己寫的片段,先驚嘆作者頗有見地,下一秒發現來源是高徒說。我先來讀讀黃仁勳的 [管理應該怎麼聊?] Don't walk. Run. 黃仁勳台大畢業致詞與黃仁勳定律 ,照說AI 熱潮,一年多了,今年應該會退,沒想到這次黃仁勳在台大演講,好像比之前還熱鬧。格友說,不對啊!只有人物報導也沒有產業分析,股票怎麼買啊?也對,空間AI來襲,機器人蠢蠢欲動,高徒怎樣也要聊聊自駕車或空拍機,[ Keyu悄悄話 ] 談笑用兵話 AI 一文中,我提到不管光達或機器視覺,都離不開大數據、大模型,光是辨識行人或是路燈,就需要大量的資料與不斷的訓練,自然AI的重點會放在大模型而非新裝備,知道了上游廠商,你自然會買台積電和自駕軟體廠商(例如: Wymo),而不是光達設備廠。

 

[ 格友悄悄話 ] 一年後黃仁勳歸來,AI 反而更熱了

                                                                                                                                                                                                                                                     沙哈拉以南的漠南非洲,是咖啡主要產區。 攝影 高徒

                                          

如果只聊科技,難免枯燥,藝術創作,高徒也同樣亂入,電腦該不該下圍棋(不是打敗柯潔了?但會不會不等於該不該?),大量訓練抄襲後,創作的音樂真的沒版權?之前的訓練材料可都是有版權的。[ Keyu 悄悄話 ] AI 下棋最厲害?從打敗柯潔看 Alpha Go 自我訓練的迷思 ,AI 在創作領域的爭論,不會只是單純的爭論法律上的版權,而是CNN類神經網路,看到梵谷或莫內,不解而做,不避而抄,這類接近純抄襲,應該怎麼定義?若是創作都只管效果,不管來源,那你我都能拼貼畢卡索,也不需要什麼“訓練”了。而預訓練成AI最大的尷尬也是不從虛空中去創思,而是利用大量現成案例,儘量模仿,這跟創作的定義,差距很大。以美術觀點,目前AI 的製作方向,是很棒的完稿師 (visualizer),很差的創作者,風格很容易跟別人雷同。

接下來以一本書來總結以上的論述,AI 會帶來失業浪潮?這樣社會性的探討,該怎麼預測?[ 管理應該怎麼聊? ] AI 狂潮下的失業危機? #無國界讀書會 評 Life 3.0 人類的蛻變與重生 ,書名被我切短了,名稱不對,爬蟲就看不懂了,目前的AI 應該克服。既然是名稱問題,也更可以發現爬蟲不知道書本內容的問題,缺了書名,Google 爬蟲百爬不到,這裡我馬上補正,書本全名是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或許下次爬蟲會爬來這邊吧?!(果然爬到了 2024.7.1)且不管開車或是作畫,班總得上,工作總有程式碼搞不定的東西,馬路破洞還是得補,彭博Michael Rubens Bloomburg 說得好,水溝塞了就得通,當市長,水溝不會先問我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的,完全不會給面子。全球暖化,AI 伺服器又跟冷氣搶珍貴的電,這些問題,都不會先問你是人類還是AI,務實的面對比較實在,人機協作才是解法。高徒說,您科技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下次聊!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文提到人類各種制度的來源和運作原理,智人相信同一個故事,可以發揮無窮力量,法蘭西帝國是個故事,IBM公司也是個故是,無實體的東西偏偏掌握一切。有人說貨幣無害,因為倉庫那些糧食不會因貨幣增減,卻沒看到大蕭條時,明明還有大量糧食,卻因金融體系崩潰,現金無法流動,差點餓死一堆人。貨幣能不能產生影響力,就很清楚了。談完這個,有讀者好奇,難道知道原理之後,沒辦法做些什麼嗎?以下我就來談談怎樣從各種發展方向,找到永續的可能。

未來城市162510241339738_P12535681.png

未來城市長得像巴別塔?〈精緻的衰亡〉(TheirRefinement of the Decline, 2014)

未來城市書籍介紹(聯合新聞網/閱讀風向球)

 

首先來談談人人喊打的核能,的確,核廢料除了少數擅挖地洞的北歐國家,能夠幫忙處理,讓核廢料無害的在地底下度過漫長的半衰期。於是,特過政府特別補助,採購民間過剩的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也就成為美好的神話。然而事實也沒有那麼美好,有能力賣電的通常大企業,賣的大半是排碳的火力發電,永續發展上的能源問題,就夠讓人類頭痛的,至於Musk 集團下的Solar Roof 太陽能屋頂,大概僅供家用,要成為小發電廠,可能就要靠台北市民特有的神奇的違建功力,把鄰居的天空全部遮蔽才有可能。或曰:開放私營,各憑本事,發出便宜的綠電,當然我不否認這種可能性,商業誘因很強。可不可能呢?不妨來參考了這本書,書中說得好,政府努力編預算或印鈔票,真正能兌現的只有科學家,是的,現代生活的美好,不只是鈔票充分流通,更重要的是科學家以合理的價格供應了產品或服務,我用的Apple  Mac,就不是美國聯邦政府生產的,而是那些工程師的貢獻。回到能源問題,以目前的能源科技來看,核能非常可能在可見的30年繼續供電,這樣的模式已經成功了,就是號稱風電和太陽能電高度發展的德國,巔峰時段的電力,就是用法國的核電。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你深信權威人士比較在行,又或者李遠哲先生光臨本站,大膽以諾貝爾得獎主資格,大談科學萬能論,我個人倒沒有那麼信任專家,甚至敢大膽猜測,各種場合中,沒穿衣服的國王,就是現場那位專家。比如說:房地產專家,到了仲介市場,常常是那個被坑殺的買家,因為抬價、投機客虎視眈眈,等著理論專家掉入囤房、假買家競爭的陷阱。或許有人說,那是商場,醫療、教育等方面,總沒有那麼多爾虞我詐吧!其實學術圈大學要爭排名、學者要爭研究報告的掛名,這方面,各種算計考量,還真的應了那部片名--- 我們(學者們)不是天使 (We're no angels.),個人方面,學者需要升等,團體上,機構或大學需要聲譽,各種手法做出來的成果,常常無法重現,如果拿地心引力來彼方,也就是說,牛頓的蘋果,這次往下掉,下次往旁邊斜著跑,再下次還會飛上天,完全沒有考價值。除了動機上的不純正,再加上研究工具上,社會科學也跟著自然科學,引入了統計概念,一時之間,只要能證明顯著性,這件事的真實性也就無人關心了。比如說:若是要找黑箱中找黑貓(某些人對哲學的比喻,我借來探討研究工具),現在的研究方向則是設法從貓叫聲、貓糞味證明貓的特徵很顯著,至於那是貓是狗,是死是活,就歸給型一錯誤這類的誤差(若以法律案例來類比,型一錯誤就是判被告死刑時,有可能誤殺無辜被告),沒有人有興趣打開箱子看看那隻貓。

AZ血栓機率.jpeg

疾管局公布血栓發生機率背景值與AZ疫苗施打期間的案例數  (出處:中央社  轉載請注意合理使用比例)

開場聊了各種真實的科學困境,接下來我們就跟著作者來看看困境是怎麼形成的,有一個蠻有趣的例子是印度養牛,而且是養一頭牛,慈善機構的立論是,除了喝牛奶外,貧窮的人家,還能從牛身上獲得種種益處,然而,一年期的研究結果,養牛是負收益,因為沒到達一定的規模,有趣的是,另一個團隊,針對三年期來研究,長期下來,養一頭牛又變成正收益,難道是牛越老越珍貴嗎?研究時,針對會有正面結果的方向研究,例如:中途牛隻死亡,這樣的損失,不計算進長期收益,所以長期下來沒有影響。避開種種不確定或負面的結果,常常能找到 "答案“。而這樣的模式又非常吸引研究者,因為努力得到了報酬。若是不知道科學的這個面向,慈善機構不就是傻傻的給每個貧戶一頭牛,就能解決貧窮問題,畢竟這比較像給釣竿的概念,不是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第四章 一條路徑並不夠:從研究中看不到的”發現。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吃培根會導致癌症的問題,可以比較具體了解指的是多高的風險,包括最近歐盟提到AZ疫苗並不會提高血栓的風險,指的又是什麼?我們來聽聽,一天吃4條培根,就會增加 20%的罹癌機會,大家馬上想到,五口之家都吃培根,最後有一個人得了癌症,真的是這樣嗎?以吃培根的實驗組來看,100個人有5個人得了癌症,對照組的100人,則有6個人得到癌症,不是20個人得了癌症。知道這回事之後,再來看蘇珊娜,她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每天吃4條培根,根據世衛的建議,想長壽,不要這樣做,她活了117年,在某段時間內,她甚至是世界上最高年齡的活人,就更可以知道培根增加罹癌機率,其真正的內容與機率,其實跟一般人可能理解到的機率,非常不一樣。回頭看AZ疫苗與血栓的風險,歐盟人口300萬人接種疫苗,有22例血栓案例,也就是萬分之 0.73 ,高於台灣的背景值1 /100000 (十萬分之一),不過疾管局有把西方人容易得血栓考慮進去,認為韓國打了AZ 疫苗後,應該血栓的機率沒有那麼高,此即大規模決策時的思維模式,值得認識與了解,卻也要了解背後沒有百分百保證的意味。(註)

 

而無法準確預測的另一個可能因素,可能就是不可控制的變因,開頭提到的雙胞胎實驗,當被不同家庭教養長大,反而比較可能有類似的結果,但即使如此,兩個雙胞胎出生時有多相似?目前已知連複製羊,每隻都不同,瞳孔顏色也不一致。假設兄弟倆都進了哈佛,一個學醫、一個學法律,這算類似還是差異?這都是很大的問題,要由科學家以判斷來決定。再假設讓比爾.蓋茲重新投胎到同一個家庭,家裡也一樣的富有,只是選中學時,不知何故,沒有選到那時美國有電腦的3所中學,沒有打工寫程式的經驗(詳細的故事,可以參考 異數 Outlier ),微軟致富的故事,也就消失了,這些科學實驗無控制的因素,常常是最關鍵的,怎麼去驗DNA,都無法逆轉這樣的過程與結果。這類科學界非常無知的面相,卻是真實生活中,很重要的「操作變因」。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次的 Keyu 悄悄話,以AI 主題談到了商業化應用,也透過自駕車來探討應用的範疇,並非先前想像的,拿來提醒個人行程,或是安排日常瑣事,而是把開車或醫療,這類攸關人命的事,交給少犯錯又不會累的 AI ,有網友說:這不是拿人命開玩笑嗎?其實正好相反,處理速度太慢,無形中沒有治療,也沒有失敗的情況,可能更讓人揪心,既然在很低的錯誤率下,可以救更多人,就有可能應用,再用人工監督,修正錯誤,自駕車也是類似概念,常常犯錯的人類,以AI 輔助,可以減少意外,當然,其中也會有AI帶來的錯誤判斷,這是可能付出的代價。

Autopilot Full Self-Driving Hardware (Neighborhood Short) from Tesla on Vimeo.

目前特斯拉的自駕模式                                                     出自 特斯拉 (Vimeo平台)

(本文不暗示或保證特斯拉系統真的能達到影片上的效果,未與廠商有任何合作契約自駕)

題目上說談笑用兵,就是著眼於小範圍可失敗的AI 實驗,以機場為例,停機坪到航廈的路程,沒有其他車輛,沒有其他行人,就是AI 巴士很好的試驗場,美國高速公路也是Google 自駕車良好的測試場,連方向盤都不需要修正,只要監看筆電上的數據,就能安全的行車。至於Uber 的自駕車意外,完全是規劃不善,加上人為疏失,在社區道路測試,而且是夜間,連非自駕車的人類駕駛人,都膽戰心驚,大膽的測試方式,加上監控的司機完全晃神,當然會出事。簡單來說,就是一腳煞車就能救回來的意外。當然,沒人能為AI 打包票,但至少能了解 AI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既然都聊到應用面了,我倒想談談人類的反應與接受度,放心,這裡不是要談卡車司機抗議失業的大議題,這些說來也是假議題,各國都有外國黑工在開車,也有非工會會員在駕駛,行業利益很難靠技術來保障,是明顯的,更何況是人人會開車的年代,駕駛根本不算技術,只能靠組織和法令保護行業利益。我想談談被 AI 服務的車主,內心驚險又安全的歷程,在橋樑下坡的段落,自駕車可能會全速的跟緊前車,萬一前面又是位技術高超的計程車司機,硬是在最後幾公尺才踩煞車,心臟可能會跳到嘴巴上。黑箱式的處理方式,常常是很難說服人的,不過,我覺得一、兩次以後,也許就能建立信心。

文章標籤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維度或許只是個數學問題,但同時維度絕對是關乎生活的事。因此,四維空間中,昨天的我不會撞到今天的我。如果某個第五維度的我迷路,或許就在同一個四維空間裡,會和另一個我擦身而過,而我們卻不知道。

 

為什麼我要關心維度問題?因為在維度中,我可以確認位置。有了位置,也就確定了自己的存在。我或許可以閉關自守,但是,卻不能阻止世界進步,因為時間維度,是世界共通的。

 

同樣的,地理位置,也有維度。一個海島國家,能不能把高山的面積算成國土的垂直面積?一個大陸國家,能不能把海岸線拉直來算?這其中,就牽涉了海權與內需發展的問題。在不同的維度,可以擴張不同的生存空間,海洋,雖然是二維的,潛艦卻能三維作戰,神出鬼沒。瑞士,雖然水平面積不大,但是森林和湖泊,卻擴展了觀光旅遊的空間。

 

同樣的,在世界的維度裡,我既是主人,我也是僕人,我除了關心週遭的事物,我更關心它們在維度中的位置?是的,當我確定了位置,那就是任何力量都動搖不了我的時候。

 

高徒  3.5, 2007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我把鬧鐘調準,上床的時間就不準了。可是如果我準時上床,早上鬧鐘響的時間又不準了。

有時朋友問我,我是如何按照計畫做事的,我就講上面那個笑話,計畫太完美,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的執行,反之,馬上去作,又有可能沒時間去計畫。

可能最好的辦法還是早早上床,然後再慢慢想辦法決定起床時間,說起來,按計畫做事,主要還是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狀況,因此,只要後果還不太糟,都不妨試試看。

因此,我完美執行的秘訣,也就是充分的彈性,有了這樣的彈性,又有什麼計畫是完全不可行的呢?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自以為走向留學跌跌撞撞和物理自學跌跌撞撞的時候,卻發現一樣和文學之路,充滿了安全氣囊。

 

如果說物理學是一種困而學之,到處申請學校則是一種生而知之,文學是學而知之。申請學校的好處,當然是有機會獲得能力。

 

文學的好處是待人處世,而物理學的好處則是和世界相處,這個世界不必然是大自然,電腦也是物理的範圍。

 

確立了這三者,我才敢說,我未來的論文,是可以促進世界溝通的,如果我自己的身不安、心不定,財不足,那又有什麼力量去促進世界溝通呢?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