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讀者
或許你在許多的文學和科普的專欄中,有點迷失,歡迎你來到,在探索中,歡迎使用側欄的搜尋框,打入關鍵字,就能找到您有興趣的內容喔!

目前分類:語言與文化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大阪蔦屋書店,詢問其是團長殺人事件,結果,早了一個月,還沒首刷,沒想到回到台灣,書中的南京大屠殺,卻引起日本輿論的抗議,詳細情形在後面會描述,而我聯想到的是,二戰後出生的村上春樹,我把他歸類為新日本 (註)的時代,而他也開始寫老日本了,老日本的起源,則要從明治維新談起。明治維新是亞洲近代史的轉折點,或許有人說,我不是日本人,那與我何干?我阿公日據時代住在大陸,跟我關係更遠。其實,後來的二戰亞洲戰事,或是更近的安倍修改的憲法中自衛隊的主動防禦條款,都跟明治維新有點關係,至於國人去日本購物,常常訝異於日貨的種類繁多,而日本由匠人少量生產,走向西方的大規模製造,也是在明治維新時代建立的。

騎士團長殺人事件.jpg

民報 村上春樹新作 騎士團長殺人事件 首刷130萬本書,迷漏夜排隊

透過大政奉還,結束幕府時代,幕末時期,還真是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連一些朋友去日本玩一趟,看了幕末時代的展覽,也能說出坂本龍馬這樣的名字,坂本龍馬驚訝於聖海舟竟然提出共和體制,不太像舊體制的思維,於是加入明治維新的行列。除了坂本龍馬,另一個影響力很大的人是福澤諭吉。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更是使得整個時代,走向不可逆的西化路線,其論述雖極為偏頗,卻很有說服力,他說歐洲許多不太好的事物,日本其實抵擋不了,如:殖民、以武力強迫通商,改變了貿易和資源分配的方式,不再走本國自給自足的模式。在激烈的競爭下,日本無法不走相類似的道路,同樣的去殖民他國或是與各國通商,那民主、科學這類美好的事物,就更不可能抵抗得了。從今天的觀點來解讀,頗類似杭丁頓的文化衝突論,只是沒有以文化的外衣去美化自己的行為,而是赤裸裸的陳述不可逆轉的方向。

透過這樣的過程,日本現代化了,建立的新式陸軍、海軍,也打破了亞洲幾千年來,自成一格的框架,說到底,在日本旅遊,想要深度了解日本,而完全不碰老日本的部分,簡直不可能,以日常交通為例,東京山手線是100年前,明治維新時期建的,東京車站更經歷了二站炸毀,重建時,改成尖頂,日本資金充裕後,又整舊如舊,恢復成圓頂。老日本的架構,深深的影響著21世紀的今天。

又如人們到京都常常會租和服,甚至還會化上藝妓的妝,這樣的妝扮還被國內某文化人士,以不夠正統為由,被批為破壞景觀。這類服裝在明治時代之前,其實並不是傳統服裝,和服成為傳統服裝,也在明治時代,之前,其使沒有穿成十二單衣這樣的禮服,和服仍然是日常衣著,而且也不常稱為和服,而叫きもの,漢字為 着物,也就是衣物,和服,是相對於洋服,為了區別,才成為通稱,如果要追究來源,因為是來自中國,稱為吳服。沒想到這麼老的東西,今日的名字卻蠻新的。

由幕府末年談到了觀光,談到了日本的擴張概念,遠的有日本明治維新影響了台灣的殖民時代,間接帶動台灣的現代化,有了水、電以及灌溉渠道等基礎建設,設立帝國大學的台北校區 (校舍成為今日的台大的一部份) 而文章開頭,提到村上春樹新作,騎士團長殺人事件,書中描寫南京大屠殺,日本有人爭論書中高估屠殺的人數。侵略中國,間接幫助了俄國共產勢力的擴張,這都是福澤諭及主張的擴張政策對亞洲的一些影響。矛盾的是,日本戰後的地位,也是靠共產主義,靠著對抗共產主義的理由,日本又成為美國抗俄的盟友。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閩南人,在牛車水的餅店,或是美西的唐人街,聽到腔調各異,卻一樣是閩南語的聲音,我才驚覺,政治人物所宣揚的台語國際化,海外福建移民,早已達成。只是這些外國人,恐怕不是政治人物眼中的標的,他們也讀不懂複雜的通用拼音。

大國之外的國家,常常喜歡封鎖主流,自成一格。以日本這個島國為例,除了經濟輸出,常常也喜歡玩弄些小手段,擋住外國貨,美國車會夾到和服,就是一個很好笑的藉口。推而廣之,到底小經濟體能不能躲開全球化,我還是很懷疑,連阿拉伯世界盡力封鎖資訊,限制西方消費方式,還握有大量原油,還是被美國這種全球化模式玩弄於股掌之間,美元大概也是轉存在倫敦、巴黎的銀行家手中,連自己完整的金融體系,也無法建立,也沒聽過利亞德發行過什麼全球信託憑證(GDR.) 小經濟體自給自足的笑話,我就更編不出來了,

然而,我還是期待阿拉伯世界,除了描寫自己的繪畫或語文之外,能夠想出類似村上春樹這樣的小說,反映一下他們心中理想又可行的世界,而非被美國這樣的強權,掌控於指掌之間。

我發現真正能夠逃離控制的,永遠是堅持可行性的人,支持某種集體意識,或是政治人物的集體反智,無異愚弄自我,我曾經在通用拼音論戰中,打電話到媒體反映意見,提出通用拼音的企圖心雖大,拼音時選用的羅馬字,卻違反英語慣用的法則,硬要建立某種史無前例的發音規則,現實世界中,可能無法生存,正如我們不想去學非洲某個小語種的發音,更不想知道他們改了什麼羅馬字發音,舉西班牙文的發音不像英語,更是大笑話,西班牙語流通世界,不知到閩南語何時也這麼通行?事後的結果,我覺得不必太高估自己的判斷力,後來預測會成真,是因為台灣的國際政治力量也小,相關研究資料轉譯成通用拼音的能力應該也沒有,完全沒有吸引任何人的目光,連在台灣的外國人,也奉勸我們,一致就好,不必太高估這些符號的力量,尤其是在台灣這樣的島上使用時。反觀大陸推漢語拼音,除了聯合國這個假美國的支持之外 (美國為了不直接涉入國際事務,創造出相對容易的操控的聯合國,這點值得我專文論述,請注意:真正有決定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只有5國,很容易密謀。),全面翻譯研究資料,迫使學術界學習這個工具。後續又建立孔子學院,派出海外華語教師,才真正建立起漢語拼音的地位。相信今天不會有人懷疑,這是真實存在的拼音系統。舉這個小例子,是為了探討個人該怎麼思考的問題,而非政治人物教我怎麼思考,"想想啊!台語這樣的語言,因為某種拼音,即將國際化,大國崛起就在此一戰",這類謊言,是為了拉選票、為了騙權力,既不打算去國際上打文化戰,也不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若真的為了在國際上宣傳台灣,基本工作,應該先充實人民的外語能力,至少像外國人在介紹珍珠奶茶時,也比較輕鬆。相信在芬蘭,絕無芬蘭語救國論,只要大家都會說芬蘭語,國內溝通即可,芬蘭語國際化的議題,是上不了政策清單的,更早之前,芬蘭人也明瞭,跟隨德語要比推廣芬蘭語實際,小語種的自知自重,令我非常佩服。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不但是國際化,也是多元化的世界,於是有些家長興起一個疑問,亞洲的韓國,迅速崛起、阿拉伯世界也日益壯大,大美帝國隨時會倒,要不要直接學韓語啊!說不定20年後回顧,這些家長才是先知先覺,然而,一些理性考量,還是必要的。

首先,目前要面對的,不只是國內升學考試,平常拿到的說明書,若沒有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我們看到的是英、德、法語,這些歷史因素,短期內不會消失,這些都是大的消費市場。

其次,就算美國衰退,其他國家可以馬上承繼美國的全球化走向,還有,會拋棄英語平台的好處嗎?這點,我倒是不輕忽,想想歐洲那些美商分公司,全面被買下來後,馬上員工就會說某種外語嗎?管理語言,目前還是個新興課題,需要好好考量。

我給的建議比較保守,若是真的不看好英語的未來走向,很簡單,就是保持最基本的溝通能力,就是歐洲人的破英語政策,不要花太多時間,但也不要一句都不會,歐洲人普遍承認,歐洲的共通語言是broken English,至少二次大戰之後,就是這樣了,至於看好的外語,就去學吧!有信心卻不行動,有如知道中獎號碼卻不買彩券,未來是會後悔的。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個自由的城市,資金自由進出,人員自由工作,唯有偶爾的街頭抗議,或是郊區的高聳屋邨,提醒大家,還是有些人無法融入這個城市,只能勉強餬口。英語是共通語言,美金是計價單位,雖然有日資企業,沒有人真正把亞洲小池塘,當作世界的全部。猜出來了嗎?這是香港?或許,新加坡也能套上這樣的樣貌,只是,新加坡更像一個公營企業,而非地區?

之前,我建議過上班族不妨變身意飛族,到海外上班,沒想到後來真實的發展,大出我意料之外,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竟然跑到澳洲去打工,賺取可觀的匯差,也讓我暗喜,果然上班族不是唯一的意飛族選民,而英語人是不是就是意飛族?也不盡然不是,然而,身為英語人有一份更多的責任,除了個人的生存,文化的生態,也是該注意的,例如:美式英語全球通行,是不是意味著英式英語不存在?抑或是透過英式英語,我們更了解,美國文化已經是個獨立的文化,並不是美洲版的英國?這類真正全球並存的現象,並非全球化一詞可以涵蓋的,而該以全球的競爭與適應的角度,了解各國都需要不一樣的文化工具,日本的salary man 也不必然是美國的professionals 或 knowledge workers,因為包含的範圍更廣。英語工具的公共化,證明了使用,而非起源,決定了英語人真正的任務。

身為英語人,不管你是旅居亞洲的英語教師,或是回流西方社會,去當新進移民的老師,其實都在推廣英語工具,也在擴大英語平台,或許讀者會認為: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任務重大,亞洲國與國之間的英語應用,比較小兒科,起源論的不可靠,在於英國和美、加市場,其實比起全球還是小,硬要把內部溝通的價值無限上綱,只會畫地自限。當初麥肯錫的海外分公司,的確是為了服務美國企業,而且也減緩美國分公司外派的負擔,然而後續的發展,不管是員工或客戶,都慢慢在地化,大前研一這個超級顧問,就印證了內部需求和全球需求,其實都要兼顧。

進一步推論,既然英語人不能無視全球需求,也該學學意飛族,體察各地的差異,以目前的現狀論,中國大陸當然逐漸在趕上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大學生在外商面試時,已經不是被動回答問題,而是以英語帶領其他面試者,當起帶動討論的領導 leader,中國這個英語國家,是不是該加以關注呢?dama (大媽,中國的菜籃族投資人) 是華爾街日報的一時興起,還是未來的長期趨勢呢?我的看法是,只要使用頻率和廣度夠大,其實人種是最次要的,大前研一的著作廣被各國人士閱讀,著作也是紐約時報選書之一,而大前研一主張的簡單文法,簡單單字,卻深得我心,會一堆高深單字,卻表達不出內心的想法,這比不會英語嚴重,因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比說日文再來翻譯還危險。

回到理想城市的話題,謎底揭曉,不是香港,而是任何一個願意國際化的都市,如:吉隆坡、東京、上海、台北。而英語人的任務,並不效忠華盛頓(城市),而是促進交流,建立全球平台,讓人才、資金和創意,有效的流動,也就是說,國際化都市,並不是要把資源鎖死在自己手上,而是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或許在其中,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自由貿易真的是英語人真正效忠的對象。

高徒 2015.9.9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一到日本,安倍內閣的新聞就圍繞我,和四年前離境時,麻生首相把政權留給看守內閣等待重選的氣氛,非常不同,那個時候的新聞,有興趣的板友歡迎參考;日本社會的一致性---從電車與郊區建築看日本的社會。想探討安倍的路線,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明治以來,勵精圖治又歸於灰飛煙滅的老日本(註1) 。

安倍能否讓老日本捲土重來? ---- 在日本皇居前談明治時代

2012之前的東京車站樣貌,四面六角塔取代了戰前的圓頂,我去參觀時,看到的已經是整舊如舊的圓頂了 

照片﹔ 給東京自由行新手的不迷路攻略!「JR東京車站」完全解析

明治維新對於讀過中國史的我們特別不一樣,除了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時間相近之外,明治維新透過持續性的政治體制,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日本,而戊戌變法卻因為歷史的偶然,百日後就停擺了,清末其他的維新運動,改朝換代後大概以就沒有痕跡了。若從生物的活化石觀點來看,不妨看看現在的日本的一些遺留的特點,懷想當初的日本,稍後提到的東京車站 (東京 馬尺 ),就是明治年代的遺跡加上戰後的整建。正因為明治維新,日本透過歐化的過程,使得工業進入日本的體系,湯姆克魯斯演的末代武士很傳神的傳達了轉換之際,武士衰微,工業化的武器取代人的角色,成為戰爭主角的過程。或許有人要疑惑歐化是亞州百年來的共同方向,為何成為老日本的特徵?關鍵就在於福澤諭吉的脫亞論,為歐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福澤諭吉認為,歐洲文化的威力,勢不可擋,即便一些看似不太好的文化,如:對外殖民,都不可能加以抵擋,更遑論在優越的科學與民主體制上,對其阻擋。因此主張加入這股進步的潮流,後續的追隨者雖然加入了透過戰爭,在亞洲推廣歐洲文化的論調,福澤諭吉對於日本現代化的貢獻,也不能因此加以否認。畢竟,沒有現代化之前的日本,即使想對外發動戰爭,本身的實力,恐怕也搶不過歐洲各國,不可以因為後來的誤用資源,抹煞了奠基者的功勞,而發動戰爭的後續者,應可視為消費前面的人努力成果。正因為脫歐入亞,日本得以擺脫亞洲農業國的包袱,大膽的發展工業,建立起現代化的日本。

我在二十一世紀的東京,只能看到維新後的一些遺跡,現代的東京可說是戰後重建的成果,明治時代的江戶儼然是個繁華的都會,天皇移居到東京,也建設了今天看的山手線,然而戰後的東京,則是美國人重建後歸還給日本政府,從皇居散步,來到東京車站,其中丸之內側的建築就是戰後重建的,因為當時經費有限,並未整舊如舊(以舊風貌來重建舊建築),直至2012才完成復舊工程,我到訪時整個丸之內側的建築已經恢復舊日的典雅風貌。從戰爭的遺跡,讓我想到日本跟隨歐洲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最後終於戰敗而自食惡果。而人是健忘的,安倍此次搭上美國量化寬鬆的列車,想要再度跟隨西方強國的腳步,透過大量印鈔,從事經濟性的掠奪與征戰,而日本車站正見證了戰爭的過程,東京車站前後期不一致的建築風格,就是空襲留下的風貌,即便在今日整舊如舊,不同樓層因為建造年代的差異,還是在紅磚顏色上,形成不同的色澤,想到戰爭破壞力量之大,為了避免戰爭,日本如何早日找到一條自己能發展也能帶動他國的發展的路線,值得我們期待。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果出任務剛得到奧斯卡的最佳影片,觀眾可能發現雖然雷根時代的鷹派作風的印象在世人心中猶存,美國的國力其實在卡特年代就開始衰退,其中也會有腳踏車撤退計畫,叫館員騎300英里到邊界,然後去土耳其大使館。和一般人心目中,派出軍用運輸機撤退僑民的畫面,有很大的距離。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片中透漏的軟實力,卻是值得大家注目的。假裝拍科幻片這樣的荒謬的點子,卻沒有變成荒謬劇,就是因為美國的電影軟實力,因為美國有好萊塢,可以讓全世界相信,美國有全球取景的能力,使得亞果任務是真的可以站得住腳。也因為軟實力是如此真實,每當我們注意到一個新的強權國家,幾乎無法不去注意到軍事、經濟之外的軟實力,以日本為例,雖然因為憲法的束縛,一直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軍事力量,卻也透過救災或者國際援助,以NPO 團體身分派出自衛隊,頻頻在伊拉克和大陸四川震災中露臉。其中川震的救援,更是日本軍機戰後第一次飛越大陸領空,備受地緣政治學者的關注,象徵二次大戰後的敵對中、日關係,似乎已經結束。軟實力的議題,關乎國家整體力量,我們就從聖經與亞果出任務,一窺軟實力的歷史演變。

 

登上瑞士航空班機,中情局還是不放心,要等到飛出伊朗領空,才算救援成功,所謂小小騙局,卻是大大成功。

Youtube Argo 2012 

 

聖經中提出了流奶與蜜的迦南,這塊土地照說應該是以色列人先祖本來寄居之地,也就是約瑟未入埃及之前的祖先居所,以中國人的概念,應該就是各姓氏的祖籍地,然而經過多年的寄居國外,這塊地已經住滿了迦南人,摩西與約書亞領著的以色列人,反而只能在曠野流浪,行走了四十年,幸好,耶和華應許了這塊有山有谷有雨水滋潤的地,讓約書亞領著族人進入應許之地。靠的除了軍事力量,更是堅定的決心,才使族人勇敢走入戰場。而美國這個大國,其實有有他的弱點,就是廣大的海外僑民,以及使館,尤其在失去伊朗的友好外交關係後,怎麼保護伊朗境內的美國人,成為頭大的問題,大使館竟然重演越戰悲劇,成為唯一的撤退點。這次甚至連撤離計畫都沒有,國力衰頹,此為明證。

 

文章標籤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是出版社刻意淡化的哲學性小說,因此,讀者很可能在不知道思考負擔的情況下,買來當心情舒放的散文,我從這本書的一些小故事,想到了蠻多關於信仰和生活的力量。

作者第一篇就發現了人生的荒謬,可能花個二十天找東西,卻只花四天來思考人生值不值得過,有人讀出重複做一件事的荒謬性,卻有可能更荒謬的是,這件事根本就不該做,卻花去了最多的時間,標題中的SUM,可能是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的存在,存在等同荒謬,這就是作者給的第一個大哉問,等著讀者自己去回答。

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了比較科技性的場景,人類有沒有可能高傲到複製意識,挑戰靈魂不滅的極限呢?量子力學開啟了人類萬物可複製的機會 (原理很複雜,簡單但是不正確的說,就是不但複製了物體表面的特性,連內在的可能波動,都能重現,也就是說,這個方法是造出原來的腦,而不是複製腦,自然連意識也是一模一樣),人類果然也創造出了死後的意識,讓自己活在電腦中,可惜,死後才發現,靈魂真的脫離了那部電腦,往天堂飄去,這樣的科技預言,是不是也讓我更深的體會,死亡的非物理性質與哲學意義呢?

我想,更讓我感興趣的,其實是作者看似輕鬆的筆調下,沉重的關懷,當社會已經發展到不管明天,不管環保,甚至後代的生存環境都能拿來換經濟成長,是不是人死後,應該有機會看看自己生前所創造的 "成就",那篇眾人被罰看著自己創立的公司繼續成長,自己比較差的作品,其實還有人讀,這這點來說,或許就是死後各種生活,對於活的人發出的警告,也是永續發展的最好的註腳。

高徒  12.8,2010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會聽到家長說,"我聽專家說:太早學英語會混淆母語學習,也會加重課業負擔,應該等孩子中文學好一點,再利用語文能力去學外語,會比較快。" 這麼顛撲不破的論點,不要說是在專家口中言之成理,連隔壁老張說出來,我也反駁不了,學習能力強了,母語穩了,孩子會學不好那比中文簡單許多的英語嗎? 

瑞士花園_永康.jpg

即使沒學過法語,歐美人士可以念出 Le Bon March'e 八成像的發音,因為歐洲語言共用了羅馬字母,而漢語系統的中、日

韓,不管本國語文學到幾年級,都不會有這種效應。 

繪圖/攝影 高徒

我想,語言學習的重點,要合於學習者負擔,又有效率,如果有一種學習法,需要一天八小時,連續二十年,相信效果再好也沒用。既然效率是不能不談的,我們再回頭看看語言學習的年齡階段,相信會比較有依據來取捨。

正因為效率是很重要的,特定的內容,在特定的年齡學,特別快。在孩子認識周遭的一景一物時,請孩子先不要學apple 和bus ,的確是有點壓抑孩子的基本能力,總不是等孩子能夠講出蘋果的品種後,再來學apple這個單字吧!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胡品清翻譯的巴黎的憂鬱,文字清麗,內容充滿詩意,到底這樣的美好的作品,是不是代表翻譯是個好主意呢?我覺得翻譯是一項特殊改寫工作,最好有由作家來進行,可是一位作家為什麼要從事翻譯呢?可能要靠此磨練文筆,如:村上春樹早期一邊創作,一邊翻譯西洋作品。可能作家鑑於文本翻譯困難,捨我其誰,梁實秋的莎士比亞劇作中譯本,可為代表,期間是否順利領到文化創作的補助款,恐怕就不是我們能夠深究的。

雖說作家來從事翻譯的事情不多,畢竟翻譯事件必要的事,而且有時還是件神奇的事,我想到一本作品,透過翻譯者的巧手,居然可以變成另一種語言讀者,可以理解的作品,真是神奇。譯者先要克服是社會條件的差異,而且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同,需要適當的轉換,透過翻譯,這些障礙得以降低或消失。巴爾托克與小裁縫一書中,裁縫的女兒,聽著巴爾托克的翻譯小說,居然可以靠著想像,做出書中的的服裝,甚至,做出有點令偏僻鄉村村民尷尬的女性內衣。這真的是翻譯神奇性的例子,然而,好的譯本可遇而不可求,記得在讀大亨小傳 (Great Gatsby) 時,Fitzgerald 的文本,當然沒話可說,是很簡潔又有衝擊力的作品,一段他關於30 歲生日的感言,一直是我期待30歲生日的重大力量,不知道,那是不是我成熟過程中,嚮往的某種青澀。然而,我更要感謝,喬治高的大亨小傳譯本,是我重要的參考資料,透過他的文筆,我看到一個中西部的年輕人,在沉迷於上流社會的奢迷生活,旁觀著主角的不可能的愛情,卻同時提醒自己,保持自己的某種客觀,繼續朝著自己原來的目標前進。自謙中文不夠好的喬治高,其實是對中文要求甚高的人,除了翻譯小說,我也樂於閱讀他的美語新銓,看著他用流暢的中文討論英文的各種內容,目標語言的造詣,無疑是翻譯成功的必要條件。

講了這麼多關於翻譯的可能性,接下來要說說不可翻譯性,我從村上春樹的小說中,了解他文章中的味道,可以在各種語言的譯本中重現。這是相當令人振奮的,因為,翻譯過程中,流失的不只是格式或內容,氣氛、味道的流失也是令人扼腕的。我常常在想,紅樓夢的葬花詞(註),如果用英文的散文來描述,真的是很可惜,不知道看懂葬花詞當作學中文的理由,會不會薄弱了點。村上春樹的小說,因為一開始就小心的避開了比較民族性的題材,場景也相當的現代化,因此,還沒有大量的脫離英語詞彙,英譯本也不會出現很多來自日本的外來語,但這只是內容和詞彙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村上不用艱澀的詞彙,整體作品卻能呈現某種形而上的深度,使得翻譯者不用去找很多相對應的詞彙來配套,換句話說,村上的小說,其特色在於組織的形式,而非元素的形式,因此,可以避開元素轉換的第一度破壞。而當第一層破壞減少時,組合起來的成品,成功的機率也比較高。我讀過中譯版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在神戶,我果然毫不意外的,知道我所路過的緩坡上的住宅,和村上所寫的,主角小時候生長的社區,是類似的社區,因為書中不但描寫了建築物和庭園,也寫出了那種高度洋化的氛圍。反過來說,當一件作品,需要相當多地方性素材時,其實差不多也注定了傳播上的難度。我舉個例子,汪笨湖的廈門新娘,充滿了福建、台灣地區的閩南用語,雖然全書並非用台語漢字和台語羅馬字寫成,而是國語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的難度也相對提高。共通元素,已經是目前翻譯可行性的一項指標。

除了元素的地區性之外,另一個使得翻譯不可行的原因,則是總體環境的落差,這方面,美國好萊塢,因為文化與經濟的強勢,的確在刻板印象上,鋪了蠻好的路。舉例來說,一位上海的讀者,和一位台北的讀者,聊起侏儸紀公園,或許在一些名詞翻譯上會不太一樣,可是大概對於可惡貪財的律師,勇敢拯救小孩的考古學家,都能朗朗上口,雖然我們可能都沒看過這樣的律師和考古學家。亞洲因為大量西化,對於這一類的內容,大概都不會太陌生,不管是行業的刻板印象,或是更深一層,對於現代人的共同困境,汙染、交通堵塞,我跟一個西安市民的理解,應該都蠻一致的。不過,反個方向,如果要美國人去讀大紅燈籠高高掛之類的作品,不知道會不會變成某種東方奇觀的作品。這方面的落差,就不是翻譯本身可以解決的。當然,那還是大陸作家刻意寫的作品,中國味道還濃些,如果是像劉震雲的作品,縱貫老奶奶鄉下的老中國,和北京的現代都會,在氣氛與味道上又會有怎樣的流失?其實在故事中,這兩個中國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少了年代區隔,翻譯上是不是還能傳神的表現出新舊中國的差異?我很難想像。

 

翻譯是必要的手段,文學創作在這個時代,還是如此的南腔北調。然而翻譯者碰到的挑戰,在各地區,因為抵抗全球化,而更加強固的地方色彩。也有語文中,結構性的置入性特色,例如:中文中大量的同音字,可以玩很多文字遊戲。在不可翻譯性下,找尋可以走的小徑,讓我為所有的翻譯者喝采吧!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俊男美女拿著香檳,在水晶吊燈下暢飲,船體忽然向側邊翻轉,最後餐廳上下顛倒,玻璃屋頂變成了地板,幸好餐桌都是固定的,通通跑到現在的天花板上。一位小女孩、一個爸爸以及幾個單身男女,願意跟隨一位賭運超好的乘客,冒險走出防水艙門,是他們會得救呢?還是留在餐廳裡的職員與乘客,還是保留這份未知的趣味,讓讀者們們自己去找答案。

海神號2006

 

~

各位可能要問,海神號全片雖然是英語發音,可是觀眾記不住半句台詞,比起鐵達尼號裡面的"King of world",幾乎看過的人都喊得出來,傑克的教學效果豈不是更好?真是神奇的傑克。我覺得傑克固然是英語教學的一句名師,但是講到是逃生高手,賭徒在海神號裡,逃生過程緩慢,而且有運氣因素的,先是捨棄了溫暖有香檳的大廳,後來又在路上整合大家不同的意見,讓逃生過程比較順利。讓我想到我的英語學習經驗,常常面臨選擇,選擇的重要性,也就在過程中顯現出來。我想,堅持拿著香檳不穿救生衣的有錢人,最後比較可能溺斃是一樣的道理 (結局如何,還是請各位去看影片)。各位在學習英語時,老師一定會強調發音很重要,然而,這個主張卻無法解答,要怎麼學發音,曾經有國小校長問我,學生普遍念不出某些單字的發音,需要在校內標示上,加上KK音標嗎?這套音標的歷史也是非常有趣,不過,今天談的是捨棄,我一定會找機會在本部落格其他文章上敘述,我馬上體會到的是,學發音的最佳時機是在課堂上,有老師引導的時候,光是在標示系統的選擇上下功夫,念的人真的就會表現得比較好嗎?這跟當初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爭取上路標的情況類似,真正需要念出讀音的老外,馬上面臨標準統一的問題,如果連一個地區的拼音系統都不能統一,更談不上推廣到國際上了?如果連使用拼音系統的老外都有這樣的問題,相信小朋友是更無法分辨該怎麼去念那些音標。至於啦漢語拼音在國際學術圈裡,成為標準,背後的政治角力戰,又是一堂精彩的國際關係教材,這裡也一併割愛。回到校內音標問題,後來我想到了一個折衷方案,就是當高年級小朋友字母辨識能力夠高時,可以在Student Affair  Office標示上,加上/əf'ɛr/這樣的音標,幫助他銜接國中的教材。但是我也蠻怕這會混淆低年級學生的字母的學習,讓小學生以為 ɛ 也是一個字母。說到字母,我想到一個笑話,跟文法有點關係,有個小朋友造句: I is ....,媽媽說, I一定要加 am,孩子說: I am the ninth letter in alphabet. ("我本人" 就是ABC裡面的第九位。)很好笑不是嗎?因為文法本來就不可能獨立於句意之外,在不確定句義的情況下,就能判斷文法正確性,的確是不可思議。從以上兩個例子,我看到了英語學習,很容易因為誤解文法或發音,需要在語言環境中,才能正確的定義出來,抽象的符號系統或文法規則,不一定有助於語言學習。正如香檳不一定能加速逃生的進度。

~

除了捨棄香檳,電影中,還有爸爸和女兒之間的衝突,女兒和未婚夫的互動,爸爸由禁止到逃生過程中的理解,顯然,新成員在進入某個家庭,有一定的磨合期。而英語教育,在目前的階段,也有新人問題,就是要引入有英語背景的師資,不能再採取封閉性的師資結構。為了方便解說狀況,我從某一所私立的理念小學談起,這所小學因為受限於師資,於是,想到了既然會話性的英文課比較不可行,要不要作語文融入呢?這樣的概念其實在教育界不罕見,因為校內沒有資訊老師,所以學校先來做資訊融入,讓每一科的老師先教一部分,例如:英文老師可以教教字母輸入,美勞老師可以教教小畫家,這樣學生還是能學到資訊方面的知識。以這個概念的作法,該校在數學課,老師可以教 line,因為數學課裡面有線段。國語課,老師則可以教Confucius。我不知道這樣會不會讓學生對Confucius感到confuse,我直覺想到的是,如果我以家長的角度來看,這所理念小學的教育資源還真的是非常有限,我想到設計一套課程時,師資與教材應該是最先設定的,在這兩者都缺乏的情況下,貿然去做一些安排,我感到真的是冒險又神奇,希望當時的學生,現在都已經找到很好的英語學習方法。一些在當下時空看似可行替代方法,長期下來,反而耽擱了設立新資源的機會,如果當時校方就開始招聘教師、研擬課程,說不定兩、三年內,就可以設立英語課了,也很可能比其他學校更早在這方面有心得。和其他科目一樣,英語學習有核心內容,也就是說,有語文這個重要因素,捨棄了這個因素,把英語當作其他科目教學中的輔助內容,會讓學習者錯過重要的學習敏感期。至於更激進的作法,則是把教學語言也雙語化,因此有人提倡,英語不要只是一個科目,而是由說英語的老師來教每一科,據我所知,目前台灣除了外僑學校,本地系統只有康橋中小學這麼做,是以時段來區分,初期以體育、美勞為主,這樣的主張則要注意執行面,因為校方在兼顧教師資格和語文能力時,薪資成本會比較高 (指台灣地區,美國說不定是說中文的老師比較貴)。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高徒說部落格設立至今,大約七個月,除了撰寫格文之外,我最大的體會,反而是網路交互連結,創造出新文本的效應。這樣的效應,讓我很容易的找到新的寫作題材,每周更新部落格時,更能體會,我的網路是交互連結的產物,不是單純的內容網站,。 

或許有些網友要納悶,每個人的文章都是透過網友連結,和所有的人分享,豈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交互連結的產物,就病毒行銷的觀點來看,文章是人文思想性的病毒行銷,的確是很明顯的連結工具,不過,我這裡要強調的連結,卻是特指全球網際網路上的連結,不是單純的思想連結,我舉陸客來台妙事多---由安麗團來訪看台灣的服務產業 一文為例,開始寫作時,我的確是受到報紙新聞的啟發,打算探討一下,大陸消費者在台灣的消費模式,然而,等到文章完成時,除了沸沸揚揚的討論安麗團高調的消費模式,網路上已經有安麗二團的消息了,而且其消費模式也轉趨低調保守,這樣的書寫經驗,與網路的資訊傳輸無時差有關,我得以在文末附註,這樣的消費模式,其實被過度誇大,需要參酌後續發展,才能定論。如果不是連結了其他媒體的內容,身為作者的我很容易會偏向個人觀點,與訊息面的其他資訊,產生矛盾。這在網路2.0時代,這樣的矛盾會更加危險,因為網路上的文章內容,已經不只是作者單純的思想產物,而需要和網路上廣大的讀者共同來建構一個概念,一起探討事實真相,這才能真正增加資訊的總量。

或許身為讀者的你會好奇,從事網路媒體寫作時,作者不能單單發抒心情嗎?我想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畢竟,已經許多部落格網站把心情一類的文章,列入不分類區.心情抒發其實也是一種內在主觀事實, 不也是某些讀者追求的嗎?我這邊要稍微介紹一下,寫作開始走向藝術導向的趨勢,我們能夠想像,遠古人類開始寫作時,用有限的文字,描述打獵的過程,其實相當程度是做為教材使用,以便年輕的獵人參考. 因此,這樣的文字,應該既談不上有想像力,也不太能抒發情感.後來因為寫作的普及,開始有一些作者,把寫作獨立出來,不再為特定目的而寫,因此產生了純文學,各位如果拿小說來看,小說不一定要描述特定歷史或事件,更不需要達成特定目標,只需要把一個故事,以某種讀者能接受的形式說出來. 這就是純文學,因此,本文所提的媒體寫作,雖然強調本乎事實,並利用網路資源,即時更新,卻不否認純文學的地位 (註1),因為文學作品的描述方式,其實非常尊重事實,亦即尊重所要描述的故事,是否能忠實的被表達. 我在讀海明威的 妾似朝陽又照君 (註2)時,不僅佩服他對於簡短文字的應用,更喜歡的是他對寫實手法的追求,帶出戰後迷惘的一代,在失落中,追求情慾與理想的種種矛盾,如果他沒當過記者,也許這本小說就不會這麼成功。

在討論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之後, 我想分享我自己在部落格寫作的心得, 當我在描寫一些新的事物時,即便是有了即時的資訊傳輸介面---網路,我還是很留意是不是會有資訊過時的情況,通常,一些亙古不變的人文思想,即便有新思潮的產生,基本上不容易和現實脫節。但是,一些管理理論,或是金融法則,會有一夕變天的可能,以金融體系自我穩定論來說,美國的次級房貸,馬上證明,只要不加監管,金融體系是很樂意冒險來毀滅自己的,因為經營者與股東對於這一季的獲利,要比銀行一百年後的發展,要來得關心。因此,我會在一段時間後,審視原來的理論,加以更新,以期讓理論跟上實況,希望不會有黑天鵝(註3)事件的問題. 更感謝讀者提供新的訊息, 讓我在產生盲點時, 很快的透過讀者, 發現盲點的所在.

總之,現代資訊傳輸的結構,已經使得媒體寫作與閉門造車絕緣,必須採納外界廣大的資訊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連CNN之類的媒體,都納入部落格網友之類的消息來源.當然,求證的工作也要做得更加嚴實。 我也要感謝夥伴時不時的提供我寫作上的意見,以免寫出資訊量超多的文章,脫離讀者的網路閱讀習慣。我覺得這個觀點真的很貼近web 2.0的脈動,與推特 (twitter)的 150字原則,在精神上是一致的。看來,本文已經有資訊超載的危險,我還是把比較次要的資訊,放到附註和後記吧!

高徒

1.關於純文學以及網路寫作關係, 許榮哲這篇文章,很值得參考。看了這篇文章,我才驚覺,九把刀與許榮哲,在文學和網路寫作上,有某種互動關係哩!不只是評論和被評論的關係。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我來講個故事,話說遠古人類,本來只有一種語言,後來,人類自高自大,想建巴別塔。於是上天變亂人類的語言,於是,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不通,建築過程困難重重。自此之後,人類的語言也就因地而異,變化萬千。

 

從這個故事我不禁想到台北101,也是一樣向天爭地,也是一樣的有國際團隊的合作,通常摩天樓的合作,少不了擅長建高樓的日本與美國營造團隊,比如說:結構建築師就是一為美國人。從巴別塔再回到英語議題,難道現代人學英語,也是為了與天爭地,直達天聽?其實問題的答案,恐怕比這個直接也比這個複雜。自從經濟活動變成人類活動的主流後,經濟規模一直是很重要的課題。就連文化活動也與經濟規模有關,五千萬人大概就是一本著作的關鍵規模,因為作者能否靠出版生活,關鍵是讀者數量,尤其一些高文化含量的著作,利基讀者一定要到達一定數目,五千萬人大約是確保利基讀者存在的一個底線數字,舉例來說,高行健的著作,在法國能夠出版,就是因為法國的人口約五千萬,存在足夠的利基讀者,支撐這樣作品的出版成本。於是,在基本的經濟規模下,共通的平台很重要,可以省卻系統轉換---如:翻譯、改寫或重新排版的成本。於是,單一市場中,單一語言就變成關乎成本的重要因素。

 

可是歷史的演進,一個語言本身簡單易學,往往不能自然成為國際語言。反而有些似不重要的因素,能夠導致一個語言成為國際語言。以歐洲為例,因為法語繁雜的文法與講究的用字,被選為簽訂條約的語言,這樣的語言顯然不適合推廣,因為太難學了。目前在法國的大力推廣、行銷之下,法語的接受度還是大大落後西班牙文,排在世界第九位。有時候,區域語言或區域文字,是因為歷史因素而廣被使用。比如亞洲的漢字系統,雖然是不容易學習的象形文字,因為在漢唐時代就流傳到日本和韓國,成為兩國文字系統的的一部份,這樣的因素也是歷史的偶然。後來韓國更是把漢字完全拼為字母文字,則是官方的主導,有點類似大陸棄繁體字而創簡體字 (當地又稱為正體字或規範字)。區域語言或區域文字的存廢,與這些歷史因素有關,無法完全由語言本身的特性來推斷或預測。

 

看完亞洲的區域語言,再來看看英語成為國際語言的歷史因素。英語之所以成為國際語言,其實與歷史上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在美洲的開拓有關。也因著該民族的開拓精神,美國人積極從事貿易活動,把英語推向商業應用,成為主要的商業語言。當然,在南美洲,這方面不是太成功,也看得出來,貿易的興盛,要比地理的遠近因素,更能決定英語的推廣程度,遠在亞洲的香港,雖說是英殖民地,其實英國人早期推的是廣東話教育,學中文要到大陸去,英語系統的教育則要到英國去念,香港的中文大學和英文的大學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然而香港還是走向英語教育,背後的推手還是為了跟其他國家貿易,而非單純的要撰寫公文呈給英國政府。當然,美國是重大的貿易夥伴,後九七的香港投資,也大半由美國來主導。例如:匯豐銀行的財報除了英鎊股價,因應美國股市,有美金股價,就是美資的影子。其中的默契與合作,值得我專文來論述,此處只討論貿易的部分。除了以上所提的貿易、投資因素,有網友補充,跟殖民和二戰有關,因為英國和美國一為殖民國,兩者也都是參戰國,因此推動了英語的流通,這點有想以獨立文章來論述,以下簡單的分析,簡言之,歸因為非國際考量:第一:英殖民地中,獨立繼續採用英語的,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是沒有打算以國際語言的角度來使用語言,而是地方與地方能夠溝通的國內語言,偏向內部溝通的原因,尤其印度,因為無法以各地方言來溝通,於是採用了英語,不過,如果不是因為被殖民,印度的確可以隨便選華語或俄語來當統一語言,只是殖民並沒有直接促成英語被選用,獨立後,全體缺乏共通的語言,才造成了英語的存續。以馬來西亞為例,當局採用了馬來語,因為馬來語人口占總人口的多數,因此,被殖民國採用英語,可能不是因為國際溝通,也就比較看不出殖民產生的國際溝通效應,2015年,我親自踏上馬來西亞,發現其實馬來西亞採用過英語,可是為了政治因素而改成馬來語,近年來想再改回英語,阻力很大,大半來自鄉間學生的家長,抱怨孩子聽不懂英語課程。第二點,美國以戰後透過戰勝國優勢來推動外交語言,這個議題,其實前文有帶過,是為了更精確的界定條約內容,而選用簽約國以外的語文來當外交語言,法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成為外交語言,這類中介語言,似乎有特定的特性,英語因為不見得有這樣的特性,為了提高精確性,可以以英語加上另一簽約國語言並行,我需要進一步的資料,來確認英語是否已經被各國選用來當作母語之外的外交語言, 當然在外交談話上,聯合國的確大量依賴英語,這從各國發言都有英語版本的翻譯,可以得到印證,谷歌翻譯 (Google Translation) 大量的採用聯合國會議資料,透過電腦就能比對出英語句子譯成目標語 (如:日文),該是哪一句。可見外交語言,大量採用英語,是真的,只是與戰勝的歷史因素與否是否有關,比較難推論,假設當初各國協議的結論改移下,是否俄文、中文也成為外交語言,很難事後反推。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London Eye.jpg
筆者初次下筆,並不拘泥於只探討英格蘭語言,先泛論一下英美聯盟最近的運勢,話說,布萊爾與布希,堅守自由貿易與民主法治,不惜出兵伊拉克,第一集就談戰爭,希望往後不會硝煙隆隆,只是想提一下,當初英、美雖然因為獨立戰爭,美洲的前英國人建立了新國家,但是,兄弟之邦的態勢,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已經確立,畢竟,當子國頗大時,母國自然不能不與之往來,想像一下台灣人到到大洋洲建立一個南方共和國,北京方面也會重視,就可以想像,統派、獨派人士請不要對號入座,美洲大陸的殖民者,與大家心目中的獨派有很大的差異,毋寧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與所謂的政治利益關係較小。其實,這樣也會迷失在政治考量裡,應該說,當時已有獨立事實,但是,真正在形式上獨立,還是在獨立戰爭之後,而這也是因為生活型態與貿易利益衝突的必然結果。

因為獨立戰爭,一些保皇黨,究竟還是不方便留在北美十三州,就來到當今加拿大東部,其口音,較接近今天的英國口音,因此,有人形容,美國人會把加拿大口音誤為英國腔,英國人則會把加拿大口音誤為美國腔。

今天,倒不在於探討,鄉土語言和政治型態的關係,而是想提,當初美國成立之初,並未耗費心力在法語、西班牙語或英語的爭論上,因此,英語到目前為止,在美國的學術、商業、科技方面,扮演主要的交流工具,甚至有英語平台的說法,把英語類比為資訊中的系統標準,其實也不為過,因為在學術術語、商業用語...等,不但有標準的用語,且其定義一致,非常有利於溝通。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