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南海衝突和地緣政治,高徒不是第一次談論美國的印太戰略了,在 是南海仲裁還是亞洲貿易戰? ---以國際法觀點淺論礁石無海域論調與人民的國際法素養 ,我論到了國際法中,礁石定義的大問題,太過模糊,成為美國創造 "公海" 的工具,完全與什麼中、菲疆界糾紛關係不大,純粹看美國航母航行是否方便。晶片戰爭看似國防武器的爭奪戰,其實背後還是地緣政治中,爭奪主導權的遊戲,並不是什麼台積電保衛戰或者矽盾,寫到這裡,如果不回頭補充一下矽盾,或者國防科技禁運產生的實體清單,Keyu們大概跟吃瓜群眾一樣,聽著熱鬧,其實不知道美國在演哪齣戲。美軍在韓戰後,協防台灣,中間不管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還是台灣關係法,翻成白話文都是,美國航母可以合法通行台灣海峽,這時,扯上新竹科學園區裡面有五角大廈的飛彈導航晶片,才會有一點意義,裴洛西訪台時,航母艦長跟士兵說了一句話:我會把各位安全的帶回美國。這句話符合美軍航行台灣海峽的一貫邏輯:這個海域是值得賣命一戰的,台灣的海域,美國子弟的血。2020年 USS Mustin 瑪斯汀驅逐艦,跟著雷根號航母戰鬥群,在南海軍演,應該能視為晶片保衛戰的預演,然而,重點仍然是南海。晶片會是這場戲的一個重要道具,就像好萊塢的神偷,都會去偷一條觀眾根本沒聽過的項鍊。
桑普森號為了保護台灣晶片產業,通過台灣海峽。(該航艦屬於林肯航母戰鬥群) 華視
接下來我終於可以好好的來讀晶片戰爭了,了解了美國鷹派的假設,才能知道晶片戰爭會怎麼打?首先,張忠謀、葛洛夫和盛田昭夫得先上場,困於不同二戰的戰區裡,盛田在日本本土,家鄉的城市承受B-52的轟炸,葛洛夫在布達佩斯,進過納粹集中營,也被蘇俄軍隊 "解放" 過,張忠謀則在香港、重慶和上海等地遷移,最終留學美國。好一幅世界大戰末期的終章,卻是晶片戰爭的序幕而已,電腦需要的科技與創造這些科技的人才,已經誕生了,只等著時間一到,把電腦造出來。把這本書當作一本美終對抗的書看,有點可惜,其實這就是歐洲美國科技程度開始反轉的點,亞洲和美國已經準備站上科技舞台,而英國也接受了破產的事實,重大科技突破,已經轉移到另一個舞台了。
此書也順便解開了我一個疑問,海軍軍官怎麼會去創立Sony呢?原來盛田昭夫能躲過戰火,就是因為他是工程師,而海軍需要工程師。順著這個邏輯,日本雖是戰敗國,跟歐洲不同,日本有搭上美國晶片布局的版圖,被整合進供應鏈。當然,韓戰也幫了日本好大的忙,因為日本在第一島鏈,地理位置很重要。晶片會跑到亞洲,不是意外,是美國拉攏民主盟友的手段。發展晶片會導致地緣政治衝突,這也不是意外,因為太平洋是美國的內海,晶片廠只是懷璧其罪,不是距離中國幾浬,而是美國不會真的放手,因為亞利桑那州有晶片廠,就讓其他國家巡航太平洋。
說到這裡,日本會漁翁得利,韓國可以在大陸廠和美國廠這兩邊游移,台灣可以有好處嗎?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不一定要有美國核子傘,才有和平,在兩強之間,台灣有個最佳的戰略位置----不沉的航空母艦,如果台灣能夠好好的扼守菲律賓的呂宋海,就能源源不斷從中東取得原油,也能不斷的輸出產品,其實不一定要有什麼關鍵性的軍事勝利才能維持國家運作,只是美國洗腦世界,只有在我的秩序下,生活才能好好過。不能說這樣的邏輯有什麼錯,但是放在國家生存上卻大錯特錯,阿富汗按照美國的邏輯,辦了選舉,好好的生活了20年,有擋住塔利班的接管嗎?隨著美軍測退,炸毀武器庫,政府實際上等於投降了。實力才是硬道理,香港回歸後,也挺過了投機客的金融狙擊,這都不是什麼美式民主萬能的例子。台灣身為科技供應鏈的重大節點,正好透過地緣政治,發揮流量上的服務角色,好好提醒上下游業者的政府,光是軍事擴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談判桌上失去的還是要回到談派桌上來解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陸方面轉賣軍事用導彈晶片給伊朗,甚或未來兵戎想見,該怎麼分配補給港口,這都不是開戰後再來搶地盤就可以解決的,有遠見的英國,早在比利時、荷蘭淪陷於納粹手下之前,就訂下保護低地國 (荷比盧甚至法國) 不落入(歐洲)大陸大國之手。美國有沒有這樣的遠見,還是看到晶片商機,享用晶片法案的補貼,趁機壯大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創造各州選票,就忘了台灣海峽沿線的矽盾就是美國的最後防線,也像當初珍珠港被偷襲時,是防衛門戶洞開的警訊。
最後,我以張忠謀的( 註: 台積電特有的商業模式 )一句話來總結晶片戰爭議題,他在美國求學茁壯、香港成長,而最初生於中華民國時期大陸,親身經歷戰亂的動盪,對於地緣政治的慘烈,有切身之痛。他退休時,感嘆地說﹔台積電將不得不成為地緣政治下的一枚棋子。如果TSMC 真的是一顆好棋子,下棋的台灣與美國政府,能不能下一盤好棋,還是為了吃下美國晶片製造這顆皇后棋子,弄丟台積電這顆國王,就是台灣與美國政府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