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己的經歷,難免誇大灌水,不如泛泛的論一下整個產業,說不定還能帶出一兩件自己的糗事,就更真實了。

應徵廣告文案之前,擬了幾分廣告稿,蒐集了幾張插圖,在電腦上印出來,因為是單色印表機,那些插圖還真的是把照片貼上去,然後就寄出去了,沒想到,竟然來的電話,面試後,年後上班,開始工作後,正如孫大偉說的,表面光鮮亮麗,廣告界的背後真的是汗水加淚水,唯獨我對拍片部分特別有興趣,明明沒有我的事,也要冒個製作的名,去現場看看燈光,觀摩攝影師怎麼拍,大概我對攝影的興趣就是這麼培養起來的。

既然要漫談的是廣告業,跳脫小小的拍片現場,說說我的觀察好了,我的樣本,取自英國到美國發展的大衛 ‧ 奧格威,這類英國創始,美國壯大的產業,報業有之,金融業有之,廣告業亦是如此,若讀者有興趣,創意與權謀中的上奇廣告,是個好案例。大衛 ‧ 奧格威,別具慧眼,把英國式的文案,在美國這個大市場,發揚光大。這跟我當時看到的廣告很不一樣,隨著電視時代的來臨,廣告業雖然仍幫企業主做平面稿,整體的營業重心,已經是電視廣告了,廣告短片成為重心,多年後看到所謂的微電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把短片拉高到電影的品質,就是我們在做的。而提到奧美與台灣廣告的國際化,我深深體認到的變化,就是創意導向的廣告,成為當時台灣廣告業的一大特色,風起雲湧中,有個蠻有特色的代理商--- 意識形態,把許多文學中的冷門內容,變成熱門的年輕人口頭禪,所代理的中興百貨,長期合作且年年獲獎,的確顛覆了許多傳統的印象。

記得一開始,連讀文學的我,都暗暗為意識形態擔心,觀眾會花心力去弄懂嗎?後來我懂了,懂得人,一秒就懂,不懂的人也不是裝懂,而是覺得很cool ,甚或暗自認為自己終於有點品味了,原來,好東西大家都愛,只是角度不一樣,就像村上春樹的小說,看懂的人少,愛看的人卻不少。既然有這樣的現象,好的廣告自然有了立足點。至少,廣告主的品味也是好的,才會有這些廣告產生。

創意之外,台灣的廣告業,也慢慢透過大中華市場,向對岸滲透,這類借將,早有前例,台灣不就借過香港的蘇雄,台灣的人才庫自然是現成的,莊淑芬就到北京去任職,而大陸的許多廣告,也慢慢走向國際化,亦即以創意和拍攝品質,吸引消費者目光,一些跨國企業,兩岸只要一支影片就搞定了,為了這個緣故,有些企業乾脆把兩岸的翻譯統一,台灣長期所熟知的迪斯奈,就此變成迪士尼,現在的兒童已經完全不知道,台灣曾經以狄斯耐來稱呼Disney了,Nike 則有意淡化譯名,奈克或耐吉都不常見,賈伯斯果然也看出這樣的趨勢,為iPhone中文名字定調,就叫 iPhone,自此,台灣區廣告,應該稱為大中華區廣告的台灣分區了。

談到這裡,我想,真正使廣告發光的,真的是背後的無名英雄----廣告人,而年輕有理想的新血,帶來許多新想法與動力,使得廣告的進化,就像人才的進化一樣,快速又多樣,也許再寫一篇廣告人,跟之前的創意人做對照,廣告這個產業,有大陸市場的機遇因素,也有本土市場的文化涵養,以及外來觀念的啟發,綜合這樣的變化,下次你看廣告時,會不會多一分趣味呢?

高徒 2016.3.10

 

 

 

 

 

 

 

arrow
arrow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