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和夥伴聊起,英語教育最有成效的是文法教學,英語會話反而大多是學生離校後自己學的,這點倒是很有趣,因為目前主流看法是,英語要從會話能力培養起,小學教材也是教生活方面的,也就是以科目來說,英語目前不是語言學而是生活課。
主流論點會轉向生活層面,主要源於應用的需求,教學法中,有一種溝通是教學法,有些語言學家發現,學習者把英語文法背好了,例如:water是名詞,可以放在動詞後面,可能無法在餐廳要到水,因為以前還不賣瓶裝水的年代,得向侍者要"tag water",才有免費的水喝.這樣一舉例,把作者的年齡給透露了,總之,上英文課應該像打仗,或者說像演習,生活中會碰到怎樣的問題就要教應對之道,文法教學領然不能打贏這樣的戰役。

看似稍微填鴨的文法課,會教你,water是名詞,而溝通式教學法,可能安排你在加州的Friday 對墨裔美籍女侍.做西班牙文彈舌r叫 drink,真是連墨西哥菜的味道,我都快聞到了,不知道那樣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呢?

幸好,不是目標越高就越好,例如:有些從小在美求學的學習者,主張乾脆放棄會話的課程,反正花了十年學會話只能熟練幾句問候語,不如隨著人生際遇,慢慢的從生活中,自然學到英語口語。這就是很高段的目標,畢竟,放棄自己本來要達成的成就或學業目標,拋棄本國有的機會,轉換生活環境,去換一口流利的英語,是所有目標中的夢幻狀況,不宜列入課程目標,不然全班同學的機票費就很高了。成本與效果的比數,本來就是很重要的,文法學習,容或時間上不經濟,溝通式教學法,也有師資上的高要求,不見得就比較低成本,談成本好像很俗氣,可是教育上,成本解決前,沒辦法做任何事,這是教育工作者平常不提,卻一定要顧到的。目前來說,溝通式教學法,其實沒有普遍實施,只是概念。

在英語學習上誤成本好像很世俗,.其實語言放育向來昂貴,以美國為例.放育預算中上,教師180天薪資即可養家活囗的,卻顯少見到中文課或阿拉伯語課,背俊原因固然有盎格魯薩克遜的尊嚴考量,外語課程的成本排擠效應,也是很驚人的。溝通式教教學法的德語課或法語課,是不是每個州都能負擔得起,開得出選修課,值得我好好研究。此外,家長的態度,是不是支持,也很重要,美國不少家長,也偏向開樂器演奏課,畢竟,一樣的成本,會一種樂器好像比會一種外語有價值,平常也能向賓客展示。

提了溝通式教學法實施上的阻礙,我也說說機會,在今時今日,跨國交流密切,似乎教育單位不宜只是放眼容易做的和近期要做的,台灣今天的教育機構和語言學校,不時有些短期的外籍教師,不管有沒有工作證,或是待遇是否超過市場水準,以目前的情況,本籍(台籍)外籍教師協同教學,是可以預期的,此外,生活會話的能力,其實和生活型態有關,香港一直缺乏舊金山那種電車系統,只有點綴式的幾段有軌巴士,因此,當香港人把舊金山的cable car  叫成tram,算是會話能力不好嗎?畢竟,每個地區交通工具,道地的叫法,絕對不是單純的語文能力,更有許多社會資訊的成分,因此,把這部分列入語言課程,不宜輕忽其他的因素。

比較了文法翻譯法和溝通式教學法的異同,英語學習者之所以受益於文法學習,而少有會話上的經驗,與台灣二十年前的師資和教材設計有關,不能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就論斷那樣的教學是一種錯誤,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全世界的旅程都在24小時以內,封閉區域也限於北韓或少數未開發區域,是不是要堅持過往的教學法,只要資源足夠,加上教學法的進步,應該可以把一些台灣之外的內容,引入教學中,比如:艾菲爾鐵塔至今只有少數主題樂園和東京市區,有複製品或外型近似的東京鐵塔,然而,幾乎各國的課本都教Eiffel Tower,不管是用什麼語言。唐詩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正是現在全球化世界的寫照,相信不管是看似填鴨的文法式教學,或看似啟發其實需要社會條件支應的溝通式教學法,只要記得語言學習與人口流動的互動關係,應該就不會迷失"在當地本來沒有" (not inveted here)的迷思,真正的以學習者的需求,盡量提供可能的資源,達成溝通的目的,這應該就不只是溝通式教學法,而是全球思考的教學概念。 

 

高徒  8.9, 2009

後記:
要也有高中老師問我,小學生如果口音變成美式英語之後,是否比較能和美籍親光客介紹台灣文化?我想,觀光是個大題目,英語化的任務,要在觀光這個大範疇下來做,才有意義。例如:台灣相當程度受到日本觀光客的歡迎,因此,一些日本料理店,好像同時標示日文的菜名,並沒有多去做什麼解說,或是標上口味說明,原因就是因為長久以來,台灣的日本料理,不管在口味上,或者待客禮儀上,已經有近似日本國內餐廳的水準,自然在菜單方面,也會做適度引入原來的日文名稱,一些sushi 的名稱以及u na gi (鰻),我都是在料理店學的。同樣的,如果說,大量的美國觀光客,能夠引起官方民間的注意,發展出美國觀光客能夠接受的服務或口味,應該可以順勢做些英語化的配套。現在的思維很容易陷入命名至上的問題,認為蚵仔煎有了個美國名字,就自動會成為美國觀光客的旅遊重點,那麼說來,一家名字很像Sony 的公司,應該電視就會很好賣吧!我反而很鼓勵,不如發展出觀光客喜歡的餐點,甚至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別名都無所謂,就像我們把法式蛋餅叫做可麗餅,其實也不是道地的中文啊!可見名稱的問題可以放到比較後面來解決。先專注在觀光上,實質的增進遊客的方便性與到達度,應該就可以解決一些好產品的接受度上的問題。至於命名要音譯要創造新名詞,我覺得並不是重點,畢竟,把符碼當作一切,就會流失到背後真正的意義,或許這樣,我們也比較放心,一些台灣的東西,名稱聽起來不美國,念起來也不像美式英語,就像日本人口中的salery man 其實並不是英語,美國觀光客還是會去日本吧!把觀光和美式英語脫鉤,或許是輕鬆發展觀光的好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gilvy 的頭像
    orgilvy

    高徒說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