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詞說:十五歲以上,你需要大衛英語。的確,蹲在一群國中生中間學 "How are you?",會話又不見得比人家流利,的確是需要有某種成人初級班,來解這樣的尷尬,但是,我們缺少的,真的是成人班英語嗎?

三峽老街

 台灣混合風格的仿歐建築  (攝影高徒) 

 

 

我首先以一位上班族,他首先要面對的是工作上的溝通,必然需要了解他所從事的工作中,哪些事務或術語是必要的,例如:電子業,對於NAND flash momery、NOR flash memofry要有認識,這些英語牽涉知識面的認識,不能完全從會話的角度來理解。有一位球員要去美國打大聯盟,於是想學點生活會話,幸好老師跟他說,以自己在外國的生活經驗,即使靠觀察看實體商品或查字典確認商品內容,要從超市買到日用品不難,反而是棒球員要跟教練、球員溝通,這方面的語言要很熟練,不然,工作適應期會延長,更何況,初期球隊也會提供生活上的一些協助,可是專業的訓練卻是馬上就要進行了,比較緊急。成人學英語牽涉到工作面向,這跟方向未定的中學生,的確有落差,事實上,現在的英語學習,已經適度的加入地理、物理、化學或生物等內容,等於是比較全方位的以英語來教授知識系統 (並非一般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而是語言機構的教學),對於學生未來的應用,展現比較大的彈性和可能性,畢竟,能夠一生都以會話來過活的學生,數量可能真的不多。

 

除了成人英語的內容牽涉到工作或者目的性之外,在國際化的分工下,學習者其實很容易誤會的是,學英語是為了到美國出差或向美國總公司報到,其實,對於完全全球化的公司來說,整個企業才是公司實體,美國或某國的單位,應該是營運總部,才是洽 當的名稱。然而台灣長期處於代工的產業結構,又以輸往美國為主,一般的文化認識,都是美國導向的,日本人也清楚,了解美國的方面,台灣人才有人生早期的留美的背景,在某方面比日本的派駐人員還行。也因此,學習者通常比較缺乏歐洲方面的經驗,以明碁購併西門子電器的手機部門為例,相信在德國方面的文化差異方面,是會造成營運上的困難的,德國工藝的水準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一個笑話,說天堂裡面的工程師,全部都是德國人,而地獄裡的工程師都是義大利人 (這是由笑話來幫助理解文化差異,不一定表示義大利的工藝水準差,義大利的跑車工藝就很先進)。然而,德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設計時反覆修改,在三個月就要換一款設計的手機市場裡,會是場災難,我並不是說,派個講德文的台籍主管,跟工程師好好溝通,就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我想表達的反而是,企業文化的不同,需要的相互了解也就要更深入,抱著美國式的扁平化結構加上自主管理,也許不是管理德國手機部門的好策略,後期,明碁開始派遣台籍幹部前往處理,是對的,但是時間點晚了,文化切入的面向更是失焦,如果說成人學英語的最後罩門是文化,我倒是蠻鼓勵在語言部分之外,培養一種興趣,例如:法國導向的學習者,就學品酒,德國導向的學習者,也不妨玩玩重又耐用的徠卡相機,透過實體商品來體會抽象的文化 (在豪宅為什麼是文化商品? 中,我舉了一些廣義的文化商品,不限於繪畫或時裝),或許你會說,我又不是在學法語或德語,為什麼要學這些文化內容呢?這點反而跟全球化無關,因為這其中既沒有星巴克,也沒有麥當勞,而是透過這樣的學習,去體會為什麼歐洲沒有共通語言,卻能夠靠著破英語互相溝通,因為歐洲許多國家,地理上土地或相連結,國界相通,甚至比利時的邊境村莊,有學生半年是帶著筆電到法國的學校念書,這樣的教育是不是比較能夠了解法國文化呢?也因此,文化差異在溝通上的障礙,並不亞於語言不流利。

 

由以上的學習廣度與文化最終的要求,已經可以推導出,學語言最終的要求,就是有效的溝通,為了要有效的溝通,成人學英語要謹記,發音標準與文法無誤,是低標,是為了被人不誤解的的手段,或許有人會說澳洲英語如何、如何,我可以針對兩方面討論,除了澳洲英語本身已經標準化,可被某些人辨認之外,澳洲人其實也了解,商務場合上要講 "international English",這不只是為了美國人,也為了其他各國人士的理解。1988 "ninteen eye-eye",這樣的英語,只會出現在我跟澳洲人開玩笑的場合,因為其他人不見得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綜合以上的深度廣度,各種成人英語學習的手段,也就比較明確。不會再陷入成人英語該學些什麼的困境。

 

高徒4.23,2009

 

後記:因為報紙頭條的新聞,我在這裡發表一些個人看法。 

 

拚英語 政院提設2英語村計畫

我們除了需要成人英語班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環境來模擬真實狀況,順應我們未來的需求來學習。讓我們面對溝通需求時,不用再重新挖出那不熟悉的會話教材,一一配對的去找解答。研考會建議政府花數億元整合英語村,也就是說,在外國人與本國英語人口密集區,計畫中提議的區域是竹科,提供比較完善的社交環境與英語標示,讓該區成為英語為主的次語言區。我覺得這樣的概念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倒果為因,為英語村而英語村。我曾經組織過一個英語讀書會,結果後來,有點類似小型的研討會,一些到過加州或美東的朋友,聚在一起就特定主題,或法律、或哲學,在自己的專業之外,跨領域的開懷暢談,我們也鮮少花時間在語言習得上,因為這不是讀書會的主要目標。同時語文氛圍也為主題增色不少,例如:我們模擬微軟的面試,嘗試著用英語來解釋為什麼人在鏡子中,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是,那個影像卻不是完全和你左右相反? (鏡射和左右翻轉的差異),甚至還用上了章魚這種類似完全對稱的動物,來解釋這種現象的特點,用具象的例子來輔助抽象的數學或科學的術語。如我預期的,透過群體的活動,可以幫助我們用英語探討知識和世界。我期望英語村也能成為某種文化環境的產物,而非推廣英語的手段,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憂慮,是因為這個案子是附在其他五個推廣英語的提案中,一起推出,讓我聯想到可有可無的硬體建築,以及大而無當的廣告看板。社會性的提案,要回歸社會性的族群特性,這點幾乎是執行上要小心,又要務實面對的地方,要避免求速效而造假、想像,要從需求面妥善規劃。據我私下了解,或許印度籍工程師或雙重國籍的台灣人真的住在竹科,但是絕大多數有家庭的工程師,其實家裡住在永和,孩子上學或太太上班比較便利。工程師加班到十點,而不趕著回家,說起來有點違反人性,是不是這個英語村要有個永和分部,還是設個通勤專車之類的設計,家住永和的工程師可以利用通勤時間,參加 "竹科英語村"或進行同業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gilvy 的頭像
    orgilvy

    高徒說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