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習慣讀高徒說的keyu(格友),都知道AI 到大霹靂,今天的我要和明天的你約會到穿越時空愛上你,軟性、硬調的話題,都讀得的到,今天,順著學習歷程的資料喪失,我來聊聊備份以及更大框架下的儲存策略。(打字到這裡,剛好網路斷線,雲端備份又救了我一次。)

DAA8DFEE-6F87-4602-A8DF-C87DDE85E092.jpeg

即使911等級的災難,還是有公司靠著異地備援,迅速恢復業務運作。 圖片:每日頭條

說到備份或是資料儲存,老是有人想到一直按SAVE鍵,在小範圍這麼做沒什麼問題,但是面對資料整體,這麼做,就像在鐵達尼號上面換房間,是避免不了沈船的。說到這裡,應該有人聽出來了,系統災難跟局部的改良無關,怎麼微調都沒用,先不管官方說法中,暨南大學團隊或外包公司出錯,或是胖手指誤按對上開機失敗的版本,這四個災難狀況(scenario)都還沒觸及系統性問題,為什麼不是系統本身就能備份,就能恢復呢?哪個學校資訊組長的思考邏輯是等出事再來搶救硬碟呢?反而我跟一些資訊人員聊到,他們都說,某一等級以上的資料,他們都不惜血本的印一份硬拷貝(hard copy),這時候成本根本不是第一考量,安全性才是最重要的,或許大家說這是事後諸葛,災難發生前,事前要樂觀,要盡量省錢,問題來了,學測審查是可以重來、重新補資料的?失敗的後果可以由資訊人員承擔的失敗嗎?一開始就把運氣因素交給資訊系統,加上這個樣的處理單位根本就不具備自動化災難復原能力,災難來臨只是時間問題。

說到這裡有人要聽我的高見了,除了hard copy這麼不中聽的意見,也跟潮流相反,我們先擱置,放在更廣泛的題材中討論。回到資訊面來分析,我得承認,數位化是大商機,冒了風險也得做、美國也強制聯邦單位數位化,以養活許多雲端企業,例如:Amazon AWS,然而穩定度如何評量,目前沒有客觀標準,以我的判斷,自動復原要列為最低標準,異地備援一定要設,有人說,這樣成本和紙本也差不多了,我得打破這樣的迷思,為了加快處理速度,數位化初期投資一定比單一次資料紙本的成本大很多,然而像馬斯克的火箭一樣,可以重複使用,因此,真正能回收的時機,是到了最後折舊攤提時,才會發會發揮效益。與其在這些系統費用上斤斤計較,不如務實的建置可用的系統,商業上的利益,自然會實現。以Amazon AWS為例,企業根據需求,可以只用到備份服務,用來應對資訊災難,也可以把大部分的資訊服務雲端化,以提升企業工作效率。因為系統穩定,大企業也敢把重要資料虛擬化,這就是扎實投資後,產生的商業利益。

有人說,要給國內廠商機會,要給大學資訊學生學習的機會,其實,我不反對小規模的開放這類商機,以學校端大量的活動照片,我倒覺得不一定要貪便宜使用Google Suite,即使免費,也白白提供大量影像給“卷積雲”(Stratus)練習影像辨識與人臉識別。給國內廠商試試手腳也不錯,然而像學測這類大活動,不給國內、外廠商機會,我就比較不解,或許熟悉政府採購法的人,可以給我解惑,希望不是類似台鐵的採購文化陋習,導致貪污或利益輸送。

 

回歸技術面,系統性災難復原,甚或細分到地點上的異地備援與技術上的熱備份,都是我考慮的點,想到主事者採用的儲存策略,我只能說,歷經過一、兩次資訊遺失災難的我,很相信系統解這種方式,我懂得去買服務,會上網尋求專業解法,保證我那些二流攝影作品,即使硬碟掛掉,利用雲端備份,有機會可以P圖後,用在高徒說。一些資訊同業也說,公司請幫我買雲端空間,不要給我一堆硬碟,類似一人資訊部的編制,我一個人沒時間一直把資料搬來搬去,躲開那部掛掉的硬碟。如果下次學測的資料,又是外包給某個小公司,一個工程師加一堆硬碟就是他們的災難應對策略,或是大學資訊系學生加上校內剩餘儲存空間,讓老天來決定生死,我保證,資料災難不是意外,資料災難只是必然。

 

高徒說

2021.9.27 Eggtion Caf'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