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用白話文來寫文章,白話文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產物,也就說,清朝人讀不懂我們的文章,而我們透過簡單的閱讀訓練,卻能讀懂清朝的文章,之所以能夠這樣,主要是因為,使用的文字,大致上是一樣的。只是語法,透過歐化,比較容易讀懂。中文很特殊的地方,古代人寫作用不一樣的語言,就是文言文。因此,寫作比較不受口語的改變,也比較容易讓後代的人看懂。關於書寫語言的特色,有人就舉了 "盜盜稻",意思是小偷偷稻子,來說明,這樣的語言,只能拿來寫,平常不太可能拿來念。也就寫作語言的概念,延長了中國古代著作的流傳年限,能夠一再的被後世引用。今天,我就用一段古文來說明古人的一個概念:"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即以與人已愈多",這是道德經裡面的句子,王文洋拿來形容已故的父親王永慶的作為,可說是相當的貼切,也很能表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即已與人己愈多",這句話提到,聖人本身是不積蓄財物的,因為他越是為別人服務、貢獻,自己也能得到精進自身的好處,他越是把財物分享給別人,自己也就能收到更多的回饋。乍聽之下,好像是一種矛盾,其實正是一種"似非而是" (paradox)。經濟學中的消費理論說,當大家都消費時,每個人都容易把東西賣出去,大家也越容易儲蓄,反之,沒有人消費,每個人都收不到錢,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人能得到足夠的金錢來儲蓄。一個人因為想幫助大家,共同來追求財富,大家都富有了,自己也就自然能夠富有。福特設立汽車工廠,以生產線的方式來造車,因此能夠降低汽車的售價,他認為這樣就能吸引一般人來買車,當然,包括他自己工廠的工人。當汽車工廠的工人也是開車去上班,這樣就會產生汽車市場,美國今天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當然,在環保上,這是很大的一個負擔,可以另外想辦法來改善,例如:繼續提高引擎效率,降低污染。在汽車產業規模上,美國不但消費自己產的車輛,還要向日本和其他國家進口汽車,這是其他國家的汽車市場所難以匹敵。汽車市場的規模大,除了一般的轎車外,旅行車、吉普車等各種車型,也能達到經濟產量,美國的汽車產業,能夠在特殊車型上有大展拳腳,發展出RV這種車型,行銷全球,若是沒有像福特這樣的企業家,建立汽車市場與汽車產業,很可能我們今天就不能享受休旅車的舒適與便利。以上的理論和例子,都說明了,財富本身沒有什麼力量,尤其財富是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如果能把能財富分散在大家手上,又能互相流通,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聖人應該注意的,不是穀倉有多少積糧,而是能帶動人民去多種作物,幫助他們好好的務農,同時透過過程,讓整體的財富增加,這樣自己就會獲得該得的利益。
從一句古文,我印證了經濟學上的市場理論,也發現了中文寫作文字的長期穩定性,至於一百年後的人,是不是能夠讀懂我寫的文章呢?我相信只要那時候使用的文字,還是一樣的,相信只要簡單的閱讀訓練,未來的讀者就能讀懂。當然,那時候的口語,應該又是另外一番風貌了。學者能夠容易繼承前人的智慧,多出來的時間就能多做研究,可以加速知識的創造與累積。想像兩百年後,可能又有人引用道德經上面的句子,去印證某個經濟理論或是某個產業,我覺得這可說是語言應用與文化傳承上的一種奇妙的樂趣。
高徒 11.12,200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