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格主在攝影的單元中,不止一次提到單眼相機,以及高階相機這種必要之惡 (昂貴、笨重,但是許多情況下,沒有他又不行),我發現Nikon 相機多年來在單眼反光鏡機型上,大有斬獲,因為鏡頭卡機身,只要你機身不丟,鏡頭就能繼續賣,管他初階機身、高階機身,所有鏡頭都能接。然而,好景不常,消費者總是無情地拋棄本來賣得最好的產品,迎向看似冷門的產品。單反機型即使不是明日黃花,也快要變成弱勢。很明顯的案例就是高階微單 A 7 (Alpha 7)的到來,格主很果決的把D70放入乾燥箱,開始背著Alpha 7到處取景。

 Sony Alpha 7  

Alpha 7擁有令人驚艷的電子觀景窗,讓人忍不住想拋棄沈重的單眼反光鏡,擁抱無反單眼的時代

 

為什麼消費者爽快地拋開單反?鏡頭不夠多?機身太重?我想,最大的原因恐怕Nikon和Canon 都知道:寡佔帶來的傲慢與盲目。單眼市場一直都是兩品牌寡佔,決定規格也就罷了,連維修或購買方式,都非常呆版,相機器材行的老式銷售方式,甚至連其他品牌的單眼都買不到,還順便來堂器材課:其他品牌的相機缺點多多,真不知道到顧客底是在消費,還是在被洗腦?因為銷售到服務都很僵化,看似叛道離經的微單的市場,自然被忽略了。

 

Sony 一開始就拋棄老舊的通路,透過單品牌的專賣店,推出反光單眼和無反微單產品,不但一次就能選購許多款式,不會有存貨不足、選擇太少的窘境,從初階單眼到全片幅高階,都能選購。服務上還加上攝影教學,這都是傳統相機街商店比不上的。Sony 大膽切入這個本來偏向專業路線的市場,絕對不是魯莽之舉,而是經過精算的,首先,Sony 有放棄反光單眼的決心,萬一大水沖倒龍王廟,反光單眼滯銷,只是證明單反錯了,不是Sony 錯了,反之微單滯銷,則是時代尚未來臨,過早上市是能先佔市場的,正如當初iPhone加上鏡頭,的確是攻入消費型攝影的高招,不少人真的是買iPhone來自拍的,後續的攝影導向手機,如:HTC 就沒辦法賣得那麼好,因為消費者已經有許多相片,而封閉的Apple 是沒辦法把相片轉移到其他品牌的手機。回到反光鏡單眼的市場這個話題,如果消費者大幅的放棄反光鏡單眼,寡占的Canon 或 Nikon 又反映遲緩,就只有倒閉一途,不可能再立足了。Canon 的 M System 算是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是否能成功防禦,就要看鏡頭選擇和後續服務是不是和Sony 一樣好。而Nikon 既然認定反光單眼不能放棄,就只能改款,Nikon D5500 精簡功能,降低售價, 請了桂綸鎂代言,希望用價格和偶像拉攏消費者,成效如何,有待觀察。

 

從產品規格再切入銷售市場,產品固然是第一線,更重要的是服務與後續的支援,這點上,傳統的專業機種,銷售時常常帶著專業傲慢,忽視了非專業人員也會買專業機型,女性消費者購買單眼,大大改變了單眼的銷售模式,銷售上也比較貼近消費者,不懂術語或需求不明,廠商都會耐心地提供資訊。新的廠商避開這種傲慢,又能長久深耕,學Canon 或Nikon ,持續的出鏡頭,形成一個類似生態系的消費模式,其實任何系統都能站穩腳跟,我舉大家都不看好的Panasonic GF系列,當初的定位是:給女性用的微單,簡言之,是外型重於功能的走向,就像汽車界的通用,是不會傻傻地跟福特比馬力大小的,沒想到市場反應佳,目前已經有20款G系列鏡頭的,顯然在微單市場上站穩腳步了。

 

既然低階的微單開始穩固,高階微單在Canon和Nikon的忽視下,也就成為藍海,就像當年IBM說的:我們不生產微電腦這種玩具。結果,正是微電腦這種玩具,終結了迷你電腦的市場。同樣的微單能否站穩腳步,完全由消費者決定,至於廠商宣稱舊鏡屬於鏡頭資產,消費者需要機身來搭配 (有可能是不存在的進入門檻,因為市面上有轉接環,可以直接跳過原廠機身,當初微單鏡頭太少,藉著老鏡頭(註),賣了不少機身),或者宣稱觀景窗優勢,許多攝影師看不懂電子觀景窗,恐怕都是不成立的理由。因為這類考量都低估了微單的威力,那就是配合雲端儲存與高端CCD (Alpha 7直接採用全片幅),攝影已經擺脫底片機的步調,不需要等回家上網,直接從手機的NFC 功能,消費者可以直接在戶外,無縫接軌的使用雲端分享功能,這些體驗,都是單純相機廠商的盲點,也就給了電子廠商必較大的競爭空間。

 

最後,我引用大前研一的攝影經驗,來總結單反廠商的盲點與傲慢,大前研一曾經長久以來,透過調光圈、控快門,當作唯一的攝影方式,沒想到使用傻瓜相機的女高中生卻成為他的攝影老師,他們隨身帶著相機,隨手拍的影樣,卻成為最佳的談話材料,反而藝術取向的作品,一旦沒有同好在身邊,反而變成孤芳自賞,一番反省,大前研一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攝影,是以電腦為中心的影像分享活動,跟那些藝術啦、技術啦,沒有什麼關係,那些攝影發燒友,頂多是相機廠商偏愛的高端消費者罷了,並不是攝影活動中的主力!反而是這些女性攝影者,給廠商帶來壓力與機會,不再只迎合攝影發燒友的品味,也開始重視女性消費者的品味,終於在微單眼這樣的產品開花結果,如果微單眼進一步攻佔專業攝影市場,應該是走向完整產品線的必要手段。所謂的專業路線,其實只是一種精神,不是一種規格,正如當初攝影的人,可能只有柯達的入門款可以用,後續的取景器,甚至可能只有兩個前後並列方框,當作相片視角的參考,影像的壓縮效果也看不到,廣角的觀景窗可能做不出來,然而都不影響攝影者創作的意圖。反光式觀景窗的設定,所帶來專業的意味,多少是相機業者的明示與推銷手段,並非每個專業攝影師,都認同這樣的標準。如何以自己的需求,而非外界的意見,來選擇相機,相信這是相機產業發展外,真正有助於攝影推廣與發展的健康走向。

 

高徒

 

機身接老鏡的方法,可以參考癮科技的這篇文章。

[攝影小教室] 拋開那些貴翻的現代原廠鏡頭吧!轉接鏡頭讓你的相機充滿無限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