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恰逢朋友從北京回台過節,讓我不禁想到,或許許多年輕的台灣上班族,和他類似,在北京的半國營企業,參予著手機或方便麵的生產工作,同時又要不時的與日本或歐美的麵粉供應商或設計公司商聯絡,雖然護照國籍是不折不扣的"台灣"人 (註),卻可能被任一個全球化企業派到任何一個城市去工作,像007情報員一樣往來頻繁,卻又能恰如其分完成任務的上班族,我引意飛族這個詞來稱呼他們,正如我假想的:一個上班族在喜馬拉雅山下某家五星級飯店,享受著大碗印度粥,桌上筆記型電腦上,卻是微軟某個部門的年度預算。

138.JPG

春節即景,或許並不是所有的意飛族都能看到這麼東方的布置       攝影:高徒

 

或許我該從全球化重新談起,再談意飛族的興起,不過全球化關係著千頭萬緒,連環保團體的全球活動都跟全球化有關,不如專注於這些個體身上,反倒可以看出全球化的細節,首先,全球派遣其實不是什麼大創意,乃是因為在全世界雇用人才,成本極高,尤其是把當地法規的勞退規定納入後,更是驚人。因此,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人才庫,把A地的人才派遣到需要該類人才的B地,乃成為必要之舉,而意飛族雖然也是在職場上努力打拼,卻以個人自我實現為第一要務,因此,當接受派遣後,第一個要考量的,除了是要適應工作地的各種環境條件,甚至必須把當地資源與自己的自我實現加以考量,例如:一個想要成為業餘聲樂家的意飛族,或許會把握派遣到義大利的機會,好好的學學聲樂。簡言之,在浪漫的遠方,其實有著不太浪漫的夢想,需要你加緊腳步去追求。

 

讀到這裡,又有讀者問:我工作的地方,是家沒有連鎖店的麵包工坊,如何當意飛族呢?我想,這實在是個問自己問題的好機會,既然意飛族的許多機會是因為全球派遣而產生,如何讓自己能夠被派遣,就是個該問的問題。我是否能適應各國不同的飲食或居住條件,當然,一些第三世界的非都會區,可能被排除,畢竟,那裏的工作機會可能是社會服務工作,但是,亞洲區有許多適合派遣的城市,如:孟買、曼谷或新加坡,不管是偏向不吃豬肉的回教料哩,或是咖哩忽然變辣的印度菜,我是不是都能夠短期的適應?然後,共通的語言,如:華語、英語,如果能夠講一點的馬來語,或者會用印度話打招呼,就更棒了!有了這樣的條件,當某家台灣的咖啡連鎖店,需要外派蛋糕師傅到新加坡時,這樣的人才豈不是比任何的白領階級更能勝任,畢竟,打領帶的上班族,同時麵包又烤得好吃的,在台灣應該不會超過四百個。

從文章開頭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到了能到新加坡去上任的麵包師傅,我的重點還是在於,全球化不但不會對個人的工作機會造成威脅,反而是意飛族應該加以保握的機會,下次如果公司要派你去韓國釜山,或是哈爾濱,麻煩你寄封mail (當然,我指的是e mail) 到高徒說 ,標題寫上意飛族,告訴我,你到當地想做些什麼,跟你的自我實現又有什麼關係?

 

高徒

2.19,2010 朱雀樓

 

 

註:有朋友跟我說,台灣護照是issued in Taiwan 而不是 issued by Taiwan,國家級的護照在台灣簽發,而非台灣地區的護照,這當然是開玩笑的,這應該是美國這樣大國玩的文字遊戲,表示德州和加州,發出來的護照,都是由美國的領事局在各州發出的,也凸顯即使是在某一州,也有象徵性的外交實力,只是因為幅員廣大,護照發行需要加以標示。我認為國家規模中等的台灣,或許哪天也發展出外館發出的護照吧!

 

還有類似的好文章嗎?

吳寶春該不該念EMB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