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410.JPG

炊煙  [飛機雲帶來的美麗錯覺]    高徒   Sony Alpha 7

不知為何,這篇400多人次點閱的 向低階單反告別 ,比 1Q84那篇 9000多人次的還得我心,當然,文學與影評還是我的主線,遊記和攝影只是興趣,所以冷門得多文學,在這裡可是比大熱門的攝影,點閱率高。雖說是篇冷門文章,我卻不失望,主要是說真話會讓我非常爽快吧! 我在數位單眼剛起步時,看多了器材廠商死抱底片思維,尤其是所謂鏡頭資產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來欺哄新近消費者,誤以為買了新興品牌 (他們口中的Sony),以後鏡頭會買不齊,要找鏡頭齊全的廠牌,購買機身,這樣不動腦的邏輯,以為消費者還會買齊鏡頭再拍照,因為有了數位攝影後,並不需要包山包海的在拍攝時,全部用鏡頭搞定,後製已經個人化了,無法自行後製或修圖的底片機,就一定乏人問津,或許你會訝異,我沒後製過啊!當你在修圖時,那就是種初步的後製作。因此我推論,某些單眼廠牌的邏輯,緊抱底片機的規格 (鏡頭與機身),已經暗示了:即便底片機繼續銷售,底片廠商也一定會倒閉,因為連緊跟攝影潮流的相機廠傷都忽略了後製這麼重要的區塊,尤其是他們口中的專業使用者 (或者要稱為商業使用者,以區分那些努力攝影,卻不太賺錢的藝術家),可是最懂得後製的消費者,竟然都沒有被重視,更別說幫一般消費者找後製的方法,底片廠商後來都跟著相機廠後面跑,難免跟著摔跟頭。後來Kodak 也真的堅持底片路線,終於出現現金流斷裂,真的倒了。

攝影產業和資訊產業一樣,是一項服務,不是一種技術,當年數十種 (不知道有沒有上百種?) 平台加上幾家主流作業系統,後來果然一家家慢慢淡出,並沒有因為他們自稱是最專業的機種,就存活下來。也因此,我碰到專業機種,心中只好翻譯成: 不好賣的冷門機種,轉而塑造某種高級形象,想辦法賣給商業消費者,而商業消費者也不笨,他們常常是為了客戶想看那個 Logo 只好投資器材,而客戶常常私底下也會跟著買這樣的牌子,攝影師們也不用太猜測該買哪一種,大概笨重而昂貴,是標準配備,配件繁雜,則是選配。長期下來,這群冷門消費者就養活了這樣的品牌。雖然我心中色偏最低的品牌,是Nikon,然而Nikon 長年做不出像樣的消費機種,或者他們口中所謂的專業攝影師隨身機,是我心中的失望,因為當年Nikon 本來是專門做鏡頭的,對於機身的易操作性,一直抓不到要領,老以為那是一片數位機背加上快門鈕,長年做單眼,卻無法成功移植這樣的操作介面到隨身機上,我選了 Canon S95當我的隨身機,並不是因為鏡頭因素,而是單眼的操作選單,S 95全部都有,我不必改變攝影習慣。

未來我還是為讀者找出新的趨勢,並不是要預測未來,這樣的論述也無法吸引人流,畢竟是反主流的冷門話題,而是說出真話,可以吸引同樣喜歡思考的人,思考,不就是目前AI 想學,又最學不來的嗎?

 

高徒 8.1 2017

  8.8 修改標題為 : 繼 向低階單反告別 之後 --- 非商業攝影師的一點點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