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部Cyber Shot 500萬畫素的消費機,到目前全片幅的Sony 微單,有一點疑問是,性能提升不下十倍,當然,價格也3倍,五倍的跳,為什麼心裡滿足感沒有等量提升呢?我想有一個很大盲點就是,攝影有技術和感覺兩個層面,而消費者常常在追求某種感覺,卻錯誤的買了某種高價的產品。(想挑相機卻不小心點入這裡的讀者,請你放心,本文雖然沒有提到特定的品牌或型號,請放心,讀完之後,絕對可以拿去檢驗每一台相機,只要廠商可以讓你現場試拍兩張的話。)

 

最明顯的就是,入門的單眼,通常都是塑膠機殼,反之,古老的Leica 卻全部是金屬機身,質感差異很大,即便性能大幅提升,我很難說服自己,這樣的相機,其時相較於以前的底片機,簡直就是神器了。如果單眼外殼一直不能跟上內在,這樣的落差應該會一直存在,當然,隨著消費只升級器材,通常這類落差會慢慢消失,Sony  A7 就直接用了鎂鋁合金機身,細細想來,這點可說是廠商一開始就鋪了這樣的升級之路,我只是照著走上去而已。

除了外型不夠唬人,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數位化之後,一些質性的考量,好像慢慢被忽視了,iso 要高,畫素要高,解析度也提高了,傳統上,底片攝影那種部份不確定的因素,消失了。當然,這算是進步還是缺點,有待商榷,然而,個性的喪失,是個代價,以往買不同底片,反映某些風個的做法,完全被Photo Shop 這樣的後製取代了。也因此,許多傳統攝影師抱怨,最佳攝影應該改頒最佳動畫獎項,雖然有點酸葡萄,我得承認,時代到了這裡,後製是必要之惡 (註),否則科技就會變成唯一的風格。而消費者在升級器材時,有時覺得這樣的風格可以買得回來,自然,也就越買越高檔了。

最後,還有一個因素,恐怕拍攝的人也習而不察,就是數位相機進入全片幅年代,讓人有重回底片年代的錯覺與期望,但是別忘了,沖印商、相機廠和底片廠商,其實長期的發展,才有那樣的榮景,單眼相機在突破了感光元件的尺寸與價格的限制後,馬上要面臨消費者模糊而美好的全片幅底片相機回憶,而且,有一部份,還是時間久遠幻想出來的,自然心裡滿足度就更低了。

解析了這類心理需求後,或許你們之中的一部份人,就不用在花大錢去升級器材了,只要針對目前市場上能夠提供的部分去升級,例如:五軸防震、多點對焦,或電子觀景窗。許多偏向心理層面的落差,值不值得去花錢,就可以理性考量了,以我來說,如果價差不太大的話,我倒是不介意在提升相機性能時,順便讓機殼更有質感。

最後,勉勵各位熱愛攝影的讀者,千萬別迷失在規格與品牌中,如果那個品牌和規格的產品,是你需要的,就勇敢的買下,反之,如果那些浮誇而不實用的器材,已經阻礙到你攝取影像,則不妨放入乾燥箱吧,不待相機廠商停產,主動淘汰,永遠是升級時,最難的部分!

 

 

附註:

杜可風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得了最佳攝影,其實是動畫這類的特效,幫了大忙,我自己在看這部片的時候,也忽然驚覺,以往許多拍不出的畫面,其實動畫很容易就可以製作出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