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後製作----  從影像製作觀點看世界

 

在製作東北角觀光局的螢幕觸控旅遊簡介系統時,在攝影師旁邊,我曾經很訝異的發現,在我眼前慘白的天空,竟然在藍漸層濾鏡的幫忙下,透過攝錄影機,變成藍天白雲的景象。因為我才開始接觸攝錄影,還不知道這些影像還需要經過很多手續,才會被一般觀眾看到,所以難免感到震驚。

 

因為這樣的震驚,我的確被啟蒙了。除了因為前製作的技術成份讓我震驚,我更大的驚訝,其實是拍攝完畢,後續的後製作。影像製作已經被區分為前製作與後製作,這還不包含製作前的規劃、寫腳本,或製作後的檢討與補拍。後製作,是個微調的過程,可能是為了彌補前製作的失誤,例如:光線對比太強烈、現場的色溫不恰當等。更可能是為了視覺效果,例如:調慢格仔,做慢動作,或者插入適當的剪接轉換特效,讓影片看起來有整體感。

 

後製作是個不錯的概念,透過這個環節,觀眾有機會看到比較整體的影片,而不必去猜,前面疾馳的汽車,與後面的飛散的水果攤,有什麼因果關係,透過剪接的時間點與鏡頭移動方向的暗示,觀眾可以清楚的了解,因為汽車撞到水果攤,然後,路人、飛散的水果,都是前面汽車撞擊的結果,成龍的許多追逐動作,個別的跳躍、搏打,透過巧妙的剪接,銜接成快節奏的動作片步調,用逐步拍攝演員動作的手法,能表現一氣呵成的武打效果。

 

然而後製作也是個很擾人的事,觀眾能理解的畫面,與拍攝能夠做到的效果,常常是有落差的。當然,這也是後製作能發揮的空間。以前面提到的藍天,既然藍漸層已濾鏡經可以拍出藍天了,是不是後製作就不必處理了,其實也未必。畢竟人的感官是很微妙的,即使把天調得很藍,不一定就很自然,還要看當時的天氣,雲量,把這樣的色彩飽和度微調。不然,理論上全世界都一樣藍的天空,那希臘的天空就會不太希臘。不過,你也不要因為這樣,就覺得希臘的風景明信片的天空是調整出來的,畢竟,大自然的奇妙,就是讓你發現你自己都沒想過的美麗。

 

因此,後製作就像一個必要的緩衝,讓搭乘影像列車的人,不會覺得驚訝或突兀,然而,這樣的緩衝是不是讓人感受不到車上的窗外影像的搖晃,就見仁見智了,主要是看觀賞者對於影像製作這種主觀的真實,抱著什麼態度去面對就是了。如果再考量大腦會自己去再現看到的影像,或許,最後的後製作,就是觀賞者的欣賞角度,那麼,或製作楚理,自然不是最後蓋棺論定的詮釋者,而是傳達影像的傳遞者,我覺得這或許是我自己說服自己,接受後製作這種 人工真實的一個思考取向。

 

7.17,2007  高徒 朱雀樓

P.S. 下面這篇文章,探討到"真實" 比較好,還是"美好" 比較好?歡迎大家前往閱讀。作者是用虛擬真實的概念來解析這個問題。

真實、虛擬、數位化

 

註:這是版主和老婆在法國旅遊的照片,因為是沖印店轉的電腦檔,理論上,應該已經被後製處理過了。最後的對比,是版主自己設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