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或多或少,在某個時刻,會有行善的願望,不管你想幫助的是貧窮的人、廣大的中產階級,甚至,有時候是幫助不知如何去達成願望的富裕階級,如:俄國太空總署幫助企業家上太空,同時也補足自身的研究經費。然而,這些願望的落實,有時候,是曲折而反直覺的。如何去達成這些願望,以下就我個人心得,和你分享兩個美麗的善行。

 

 

我首先要舉比爾蓋茲的比爾蓋茲與米蘭達慈善基金會當例子,這個基金會並不是什麼推廣電腦使用或電腦研發的基金會,相反的在一些一人一筆電 (one laptop per child, OLPC) 的活動,並沒有這個基金會的影子,因為蓋茲基金會的目標是改善被幫助者的整體生活,對於沒有自來水或電的家庭,發一台筆記型電腦,對於生活品質的改善,可說是微乎其微。這個基金會並不只是比爾蓋茲的捐獻,比爾蓋茲在資金當然也有投入,卻更著重於經營管理上的貢獻,也因為比爾蓋茲在行動上的投入,巴菲特選擇把他的資金託付給比爾蓋茲與米蘭達基金會,希望透過這個基金會,讓他自己的資金,能夠有最大的行善效果。   比爾蓋茲並沒有因為他個人專業上的成就,而限縮了行善的眼界,把自己侷限在資訊救世的觀點上,反而讓常識發揮效益,去進行更基礎、其他基金會沒有能力的水、電、食物生產...等項目,行善的方向,需要慎選,行善的手段,也要精明,蓋茲基金會也做投資,以保持基金會資產的價值,以利於進行以上所提的目標。

 

 

由上面的例子,我很怕許多人會把行善和慈善家的形象畫上等號,其實,目前的公益主流,反而是所謂的社會企業家,也就是說,透過企業經營的模式,達到社會公益的效果,我想舉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例子,他是個銀行家,可是他發現,以窮人為對象的微型貸款,幾乎不存在,因為信用風險的評估太難,成本太高。 尤努斯反其道而行,引入借款人親友互保的模式,透過借款人目前信用狀況,決定保証人未來的借款機會。一項企業上的創新,竟然比傳統的公益模式,更能消滅貧窮。公益活動不一定要走捐款式救助模式,也不一定局限在非商業活動,令我深思,是要行真正有實效的善,還是我所認定的善。

 

由以行上兩個例子,我歸納出專業上不迷信持定領域,形式上不拘泥傳統概念, 把行善時的理想主義、甚或浪漫主義,轉化為可行的務實主義,在現實世界, 行烏托邦的理想,卻兼顧兩者之問的永恆矛盾,正是真正行善的力量來源。

 

 

 高徒  5.17,2009 修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