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來講個故事,話說遠古人類,本來只有一種語言,後來,人類自高自大,想建巴別塔。於是上天變亂人類的語言,於是,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不通,建築過程困難重重。自此之後,人類的語言也就因地而異,變化萬千。

 

從這個故事我不禁想到台北101,也是一樣向天爭地,也是一樣的有國際團隊的合作,通常摩天樓的合作,少不了擅長建高樓的日本與美國營造團隊,比如說:結構建築師就是一為美國人。從巴別塔再回到英語議題,難道現代人學英語,也是為了與天爭地,直達天聽?其實問題的答案,恐怕比這個直接也比這個複雜。自從經濟活動變成人類活動的主流後,經濟規模一直是很重要的課題。就連文化活動也與經濟規模有關,五千萬人大概就是一本著作的關鍵規模,因為作者能否靠出版生活,關鍵是讀者數量,尤其一些高文化含量的著作,利基讀者一定要到達一定數目,五千萬人大約是確保利基讀者存在的一個底線數字,舉例來說,高行健的著作,在法國能夠出版,就是因為法國的人口約五千萬,存在足夠的利基讀者,支撐這樣作品的出版成本。於是,在基本的經濟規模下,共通的平台很重要,可以省卻系統轉換---如:翻譯、改寫或重新排版的成本。於是,單一市場中,單一語言就變成關乎成本的重要因素。

 

可是歷史的演進,一個語言本身簡單易學,往往不能自然成為國際語言。反而有些似不重要的因素,能夠導致一個語言成為國際語言。以歐洲為例,因為法語繁雜的文法與講究的用字,被選為簽訂條約的語言,這樣的語言顯然不適合推廣,因為太難學了。目前在法國的大力推廣、行銷之下,法語的接受度還是大大落後西班牙文,排在世界第九位。有時候,區域語言或區域文字,是因為歷史因素而廣被使用。比如亞洲的漢字系統,雖然是不容易學習的象形文字,因為在漢唐時代就流傳到日本和韓國,成為兩國文字系統的的一部份,這樣的因素也是歷史的偶然。後來韓國更是把漢字完全拼為字母文字,則是官方的主導,有點類似大陸棄繁體字而創簡體字 (當地又稱為正體字或規範字)。區域語言或區域文字的存廢,與這些歷史因素有關,無法完全由語言本身的特性來推斷或預測。

 

看完亞洲的區域語言,再來看看英語成為國際語言的歷史因素。英語之所以成為國際語言,其實與歷史上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在美洲的開拓有關。也因著該民族的開拓精神,美國人積極從事貿易活動,把英語推向商業應用,成為主要的商業語言。當然,在南美洲,這方面不是太成功,也看得出來,貿易的興盛,要比地理的遠近因素,更能決定英語的推廣程度,遠在亞洲的香港,雖說是英殖民地,其實英國人早期推的是廣東話教育,學中文要到大陸去,英語系統的教育則要到英國去念,香港的中文大學和英文的大學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然而香港還是走向英語教育,背後的推手還是為了跟其他國家貿易,而非單純的要撰寫公文呈給英國政府。當然,美國是重大的貿易夥伴,後九七的香港投資,也大半由美國來主導。例如:匯豐銀行的財報除了英鎊股價,因應美國股市,有美金股價,就是美資的影子。其中的默契與合作,值得我專文來論述,此處只討論貿易的部分。除了以上所提的貿易、投資因素,有網友補充,跟殖民和二戰有關,因為英國和美國一為殖民國,兩者也都是參戰國,因此推動了英語的流通,這點有想以獨立文章來論述,以下簡單的分析,簡言之,歸因為非國際考量:第一:英殖民地中,獨立繼續採用英語的,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是沒有打算以國際語言的角度來使用語言,而是地方與地方能夠溝通的國內語言,偏向內部溝通的原因,尤其印度,因為無法以各地方言來溝通,於是採用了英語,不過,如果不是因為被殖民,印度的確可以隨便選華語或俄語來當統一語言,只是殖民並沒有直接促成英語被選用,獨立後,全體缺乏共通的語言,才造成了英語的存續。以馬來西亞為例,當局採用了馬來語,因為馬來語人口占總人口的多數,因此,被殖民國採用英語,可能不是因為國際溝通,也就比較看不出殖民產生的國際溝通效應,2015年,我親自踏上馬來西亞,發現其實馬來西亞採用過英語,可是為了政治因素而改成馬來語,近年來想再改回英語,阻力很大,大半來自鄉間學生的家長,抱怨孩子聽不懂英語課程。第二點,美國以戰後透過戰勝國優勢來推動外交語言,這個議題,其實前文有帶過,是為了更精確的界定條約內容,而選用簽約國以外的語文來當外交語言,法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成為外交語言,這類中介語言,似乎有特定的特性,英語因為不見得有這樣的特性,為了提高精確性,可以以英語加上另一簽約國語言並行,我需要進一步的資料,來確認英語是否已經被各國選用來當作母語之外的外交語言, 當然在外交談話上,聯合國的確大量依賴英語,這從各國發言都有英語版本的翻譯,可以得到印證,谷歌翻譯 (Google Translation) 大量的採用聯合國會議資料,透過電腦就能比對出英語句子譯成目標語 (如:日文),該是哪一句。可見外交語言,大量採用英語,是真的,只是與戰勝的歷史因素與否是否有關,比較難推論,假設當初各國協議的結論改移下,是否俄文、中文也成為外交語言,很難事後反推。

由國際語言地位的確立,再來看區域語言是不是也有英語的影子,先討論亞洲區,目前中文很可能成為亞洲的區域語言,這跟對岸的經濟成長有關,但是如前面所提,中文的漢字系統的難度問題,很可能不會變成全面性的書寫語言,而是用來溝通的口語。也就是說,短期內,因為英語已經是亞洲區域語言之一,英語容易使用的拼字系統會繼續扮演亞洲的書面國際語言。然而,能夠有中文成為區域語言,身為華人的一員的我,當然樂觀其成,畢竟在主要的區域語言中,有亞洲當地的語言是會帶來在地的親切感的。至於日文,在亞洲貿易似乎只有東南亞比較流通,這跟日商企業與日僑在東南亞的分布有關,八百伴百貨的第一家店,就是曼谷店而非東京店,就可以想見日僑在東南亞的數量了。

 

綜觀以上,可以發現英語發音難度中等、拼字系統單純,成為亞洲和全球的共通語言,然而觀諸歷史演進,可以發現一些巧合和非語言因素,才是使得英語成為國際語言的重要原因。而日文和中文,也會繼續得扮演亞洲區域語言的角色,而非分攤英語的全球應用角色。Why English? Because it is pocket language.  我就採用某香港友人的說法來做文章的結尾,為什麼說英語,因為這事關乎口袋收入的語言啊!

 

高徒  2.23,2009  某瑞典系統餐廳內

 

參考資料 

從讀書會到專收菁英的補習班

聯發科高階主管 學英文都找他

 關鍵字:書面國際語言, 口語國際語言, 英語, 英語帝國, pocket language, 歷史因素, 日語, 馬來西亞, 印度, 巴基斯坦,

             世界公民會館

 

相對於英語當作全球語言,是不是也是優良的官方語言,我引用龍應台的話,不是因為我完全認同,而是她說出了部分的事實,而這也是台灣目前需要正視的英語定位。

 本國沒有英語人口,又不曾被英語強權殖民過,為什麼宣稱要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在文化上意味著什麼後果?為政者顯然未曾深思。進退失據,莫此為甚。         城市文化---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