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曾經有個廣告解決了我短期的擁車問題,真的是擁車而非用車,因為那時候,我要到公司上班不難,不是叫計程車,就是搭家人或同事的便車,可是擁車,就得有一部不見得跑得快,卻有四個輪子的箱型物體。好玩的是,某汽車品牌的廣告代理商,把一部實車大小的車子平面圖,拆解成成一格格拼圖,每天就是一張全十的版面。一到辦公室,我就把拼圖貼到辦公室牆上,於是,那幾天,我就有了一輛漸漸成形的拉風新車,同事都會忍不住探頭進來,看看今天車子「長」得怎麼樣了。至於我後來買的是不是那部車呢?雖然是曾經擁有,我還是買了另一個廠牌的車。

是的,廣告業有時候不甘心只是當個創意產業,一部小心就會跨入「製造業」,真的設計出產品來。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廣告公司開咖啡館,這裡我指的不是廣告公司辦公室的燈光美、氣氛佳,員工煮杯研磨咖啡來喝。而是在巴黎左岸開一家其實並不存在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也很有趣,蕭邦來喝過,台北某位看似落寞的旅人也來喝,簡直就是花神咖啡館加上雙叟咖啡館。當然,影片中的那家咖啡館,是真的有這家咖啡館。然而,消費者看到的咖啡館,已經跟原始影像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巴黎一些老牌咖啡館,混雜了藝術家和文人的人文薈萃,形成一間有趣且懷舊的心情空間。這個彷彿是咖啡館賣出來的罐裝咖啡,連產品本身也像是廣告公司製造出來的,瓶子那類似咖啡杯的白色杯體,加上透明的蓋子,也是廣告公司設計的。這樣的廣告公司產品,也時候還真的會吸引我,讓我喝咖啡的時候,想和蕭邦聊聊他那首第二十一號練習曲。

最後,我要聊一家廣告公司創的建築學院,不但有學生,還有同學會,這就是某家英國註冊銀行的信用卡廣告。在廣告片中,主角不但跑到倫敦去念書,拿到建築的學位,更好玩的是,她的同學還會在世界各地辦同學會。本來我對於這樣夢幻的劇情是感受不到真實感的,後來我的夥伴果然有這樣的一群同學,才喚起了我的記憶。原來我的似曾相識,是來自於這所建築學院。這算是廣告公司跨入學術圈嗎?重要的是,這樣一家建築學院,讓我體會到,廣告創意不必限於工廠或店面,甚至不需要賣實體商品,可以賣一個概念或方向,然後在其中產生看似真實的人物與場景。一個具體的場景設定,比較容易讓消費者留下印象,其中的角色也比較有生命脈絡,接下來,自然消費者會注意到她用的是哪一家銀行的信用卡啦!

談了這麼多廣公司製造的商品,我也聊聊製造商導向的廣告吧!我很欣賞的製造商是蘋果電腦,這家電腦公司,雖然在阿甘正傳中,被說成水果商,其實它一點也不落伍,而且是很行銷導向的,都是選擇消費者要的產品,才去設計、製造。其中一支廣告令我印象深刻,在片中,一個人衝進會場,大膽的打破老大哥的宣傳螢幕,剛好在1984年宣告,1984這樣的故事,將不會成真。這個意象,衝擊製造導向的概念,把決定權再度交回給消費者。 也許有一天,製造商和廣告商會越來越難以區分,廣告公司的商品製造也會越來越隱而未見,因為,它已經變成「置入性製造」,變成你每天在用的商品。

 

高徒 2.16,2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