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楓紅

 

我學日文的時候,第一個體會就是日本人真可憐,要用五十個音來講話。 這個誤會,跟一個西方的語言學家的誤會一樣,漢語要用四百多個單音來說話,真是可憐!說穿了,一樣的情況,中文和日文單獨用單音的機會不多,日語是用五十音反覆的組合成單字來講話,所以,音雖然簡單,日語的變化可真的不簡單。

 

講到日語的變化,我就舉一個常見的漢字--- "湯",日文指的是溫泉或熱水,跟中文指湯不太一樣,中文裡面,湯是拿來喝。日文裡,喝的湯叫 "吸物",這樣講法其實有其道理,因為日本人吃麵,要出聲的把湯汁吸上來,湯真的可以拿來吸。因此,"蛤蜊吸" 就是蛤蜊湯,"味噌汁",就是味噌湯。

除了日常的食物,日本處理一些翻譯名詞,常常引用中國古文,雖然不見得沿用原來的意思,卻也大有關聯。例如:Economics 日文翻成"經濟學" (経済学---けいざいがく---ke i zai ga ku),這個典故是出自中國的 "經世濟民",本來並不是專指工商業的活動,不過"經" "濟"這兩個動詞,倒是蠻貼切市場上處理商品的活動。至於中文裡面原來的經濟活動怎麼來講呢?我這裡引用南懷瑾先生的資料,南懷瑾指出,中國古代也有指稱市場活動的詞,那就是"食貨"。"食貨"指涉的範圍比較接近現代經濟學處理的範疇,不過語言是活的,同一個領域,在不同時代使用不同的詞,讓我發現語言真的是很有歷史深度的。

學日文當中,我除了注意到漢字和古文詞彙之外,最好奇的還是 "頑張" (乾巴爹),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已經多到超出語言用詞的常態分佈狀態了。於是,託了日文老師去請教日本人,是不是有什麼文化上的意義。日本常常有拉麵達人、雕刻達人,就是在單一技藝上,精進到驚人的地步,即使是很小一樣技藝。我的猜想是,日本文化很鼓勵達到極致的修業狀態,所以鼓勵大家要努力,所以,常常會提到 "頑張",如果我的猜測是對的,日本人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倒是蠻值得效法的。至少,日本服務業的發達,與這樣的精神是很有關係的。

從日文談到了食物、產業界和服務精神,我覺得學習日文,就是開一扇窗,去看看大和民族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也發現日本和古代中國的一些關係,如此說來,要學好日文,中國歷史是不可避免要涉獵一些的。日文兼容並蓄的吸收了中文的養分,也把一些古代的詞,做了新的應用,下次到日本,我想多觀察一些這類的事物,這樣會讓我更加的接近日本文化,以及背後廣義的中原文化元素,在不同文化中找到相同的養分來源。

 

高徒 11.10, 2008  

推薦日本時代劇 --- 篤姬   我見我思-幾度吹來薩摩風    篤姬的方言 ( 原連結已移除 2016.1.18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