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讀者
或許你在許多的文學和科普的專欄中,有點迷失,歡迎你來到,在探索中,歡迎使用側欄的搜尋框,打入關鍵字,就能找到您有興趣的內容喔!

目前分類:教育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歡迎你一起踏上旅途

如果你符合下列一項:


感覺到改善國內教育,比移民重要。

發現專家移植國外教育系統,成功率低落。

到校的故事媽媽,竟然比校務評鑑委員能影響小孩。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布列Ve" (Double V的德文發音) 是什麼?沒想到我真的用德文的Double V來回答學生Double U的由來,學生還笑得好開心,好像老師講錯了。

 

說來好玩,英文的W長得一樣是兩個V,卻很搞怪,硬要念成兩個U,學生不解的問,為什麼不念 "Double Vi" 呢?我的解釋是,英文手寫體,看起來的確是兩個U,是印刷體才變成雙V。

 

真好玩,不經意學的德文字母,竟然解答了學生兩個"V" 的問題。

 

高徒  12.12,2011  育林居

文章標籤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個部落格雖然少有節日性的文章,倒真的發過內嵌教師節標題的文章,藉著這個節日,除了祝所有老師有個快樂的一天,更希望和老師們分享,自己在教育上的小小樂趣。以下是幾則相關的站內連結。

 

不管是語言學習或是高等教育,這幾篇文章談到了教育的路線與管理,與各位老師一起分享。

 

高徒    9.28, 2011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也許在某個中型企業擔任主管,或者你只是個學校的教務主任,說低不低的職位,甚至,你是家務卿---家庭主婦,可是面對的問題又不見得很簡單,到底做好每件事,是不是就會政通人和,我想你可以參考一下彼得杜拉克的這本書---  行善的誘惑。若是你喜歡搭配影像,歡迎觀賞 叫她系主任 (Netflix 平台,本站無業務配合,請自行考慮是否消費。)

講到彼得杜拉克,喜歡管理學的讀者,一定對他的管理學驚嘆不已,我想,本文還是聚焦在小說上,即使會吸收到管理的理論,就讓我們一起在故事中的高潮迭起中,不知不覺得學管理,就像我喜歡在天使與魔鬼,看著奇怪的反物質炸彈,隨著梵蒂岡毀命的危機,回想粒子物理理論,在讀量子力學教課書中,我可得不到同樣的樂趣(註)。這所書中的天主教大學,有位偉大的校長,森馬曼其實並不專權,也不搞辦公室戀情,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演進,因為有位教授不適任,森馬曼不再續聘他,竟然被該位教授的太太,抹黑成排斥天主教徒的校長。甚至因為某本無人閱讀的小報,錯誤報導,演變成被教會質疑,變成有損天主教聲譽的神父。英雄變成反派人物,當事人和推波助瀾的人,竟然沒有絲毫惡意,善意本身造成的災難,怎麼來解釋呢?

我不想直接討論書中的劇情,除了為您保留閱讀樂趣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想離題談談悠閒,我常常想,劍橋大學的價值,一定不只是生理系裡面那隻桃莉羊,而在於劍河上撐篙的打工學生,與船上的美國觀光客。別認為我喜歡觀光化的學術機構,我只是想要談談高等教育的許多可能性,除了傳播知識,在社會上擔負起一些其他機構不能作的任務,例如:樹立英國學術單位的風格,吸引海外學生,這應該也是蠻有趣的。聊完國外的學府,國內也常常再提升大學的品質,模式上,一定先由政府編列大筆預算,而且照例不給學術機構方向,就開始分配,這所大學20億,那所30億,萬一品質提升了,也不知道是那年運氣好,還是政府資源配得好,總之,焦點模糊,資源的效益,是可以分析的,以廣告效益為例,大約有一半是有效的,因此,行銷分析常常在找哪一半被浪費掉,學術界的資源更是不可以加以分析,就不用這樣擲飛鏢了。劍橋的例子,正好給我一個機會,想想到底一所頂尖的學府,是要善於籌款?還是善於招收一流學生?抑或是爭取最多的宗教人士?後面這點可不是我開玩笑的,而是宗教力量真的在學圈存在。哈佛商學院院長,就被神召喚過,這裡當然不是指上帝開口了,而是摩門教指示院長來楊百翰大學任職。學術機構掙扎於真實世界的洪流中,所謂遺世而獨立的象牙塔,一開始就不存在於世界上。因此,在人間建造天堂,就有點像是學術機構的任務,我聽過一個校長被訪客問到:為什麼你聘用的教師,都很奇怪,也很難服侍呢? 校長說:我聘的老師都非常會教書,至於他們個人的問題,我會盡量幫他們解決,就因為他們都很奇怪,才需要我這位校長幫他們解決各種問題。否則,也就不需要設立校長職位了。故事中的校長,點出了討喜的教授,和會教書的人,是不一樣的兩類人,讓會教書的人出頭,才是校長的工作,至於大家喜歡的人,或許適合其他行業,卻不一定剛好有教學專長。 學術圈中,需要容忍許多關於人的問題,因此,宗教、招生和聘用等因素,也就成為學術機構不可迴避的問題。 

正因為校長可能要面對各方壓力,哈佛校長離職的故事,我覺得蠻經典的。該校長被質疑,為什麼不好好的發展哈佛的數學體系呢?我個人印象中,哈佛商學院、哈佛法學院都赫赫有名,連好萊塢電影,也拿哈佛法學院來當場景,雖然我知道這絕非美國典型的大學,州立大學才是一般學生念得到的學校,儘管哈佛大學,名氣很大,我卻很少聽到哈佛數學系,可見該校在增進數學體性上,真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校長的回答,雖是實話,卻馬上變成眾矢之的。他說,因為校方聘用男性、女性教授的平權政策,讓他在聘請數學教授上遭遇到很大的困難。這句話被延伸為:校長暗示,女性數學不好。背後的細節,可能要寫一本專書,旁及於男女工作權及數學、理工界的社群狀況,稍微簡化來說,就是校長其實沒有百分之百的人事權,如果這位教授的數學成就很好,可是生不逢時,剛好性別與學校要聘用的性別不一致,就進不了該所大學。很可惜,在現今的人事聘用內規中,優秀人才,可能因為性別不對而被淘汰,也就是說,他能不能進該學術機構,在他受孕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完全無法以個人努力來彌補,這樣的硬性規定,比較像是工廠作業員的聘用條例,卻真實的列在高度獨立思考的學術機構,令人匪夷所思。後續,哈佛大學的女性教授,抗議該名校長,校長以辭職收場,說出校內真實的規定,卻仿佛洩漏國家重大機密,引來各方撻伐,這麼有趣的現象,的確值得學教育行政的人,好好的研究。我想,各個領域中,都有獨特性,以我的刻板印象,語文科系的學生,清一色女多於男,應該不是招生時,刻意排除男性學生的結果,如果硬是要把一些名額保留給男性學生,勢必犧牲招生的公平性。 其中的價值取捨,應該很有討論的空間。

談了這麼多實務性的議題,我不妨也來提提一些輕鬆的,學術機構裡,不乏兩鬢煥白的教師,對著學子,在咖啡店閒聊式的傳授心得,也有校慶遊行時,台灣的車鼓隊與舞龍舞獅,這應該都是校園有趣的場景,校務運作也不一定要如社會主義國家中的鬥爭和整肅,我們不妨回頭來看看,書中的校長,是否能夠脫離學術圈的風暴?聖主隆大學是不是走向一流學術機構的道路?我想你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我只是好奇,我是不是能夠在學術的道路上,堅持不求功、不行善的原則,畢竟,那個凡人可以抗拒行善的誘惑?

 

高徒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上的光柱,義立不搖。蝙蝠俠看到探照燈號誌,巨大的蝙蝠在天上召喚他,於是他換上啞黑色蝙蝠裝,駕著寬胎幅的蝙蝠車,開出秘密基地,去拯救世人。在世界另外一邊,在Metropolis,克拉克也用超級視力,看到女主角有難,馬上在電話亭換上超人裝,胸前帶著紅底黃字,立即飛向她。

 

看到這裡,許多超人迷惑蝙蝠俠觀眾,要抱怨我把兩者相提並論,其實,誰比較厲害,除非拍一部傑森大戰佛萊迪,否則,再爭個十年,誰也分不出超人和蝙蝠俠,哪位英雄比較會救人,而是我要提的是在學習上,我們也像是蝙蝠俠或是超人,破除萬難奔向高等教育,只是蝙蝠俠都少還得開車,超人就直接爽快得多。到底我們靠什麼力量達到現在的位置,讀到自己想念的大學呢?我想從申請學校來看看這其中的奧妙。在台灣,當然大家大半是透過聯考的篩選,而在大陸,許多人則透過申請國外獎學金,追求更高的教育。我記得之前在大陸的網站上,讀過一個勵志故事,描述一位資格不太符合美國名校的申請者,透過累積工作資歷,強化自己的信念,終於通過申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故事,故事中的事件,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過程中,那位心靈導師,建立申請者正確的態度,不去猜測學校挑學生的口味,反而先強化自己,提升自己在工作和學術當的表現,進入一流的外商公司,也提升自己專業能力,這種不求僥倖的心態,才是致勝的因素,當然,除了當事人的努力,在學校方面,美國名校提供獎學金吸引各國人才不是新聞,今年還有一位上海申請者,收到十四所學校的入學許可。重點是,這樣的升學過程中,學習者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講到能力的提升,到底申請者應該提申哪方面的能力呢?是蒐集證照和工作經驗,還是加強本科的實力呢?我以MIT為例,這所學校,其實對於申請者的學經歷資格的要求比較寬鬆,申請者可以就自己的成就,當作申請的內容,之所以不怕造假,是因為這類成就,是可以短時間重複驗證的,請注意短時間這一項,因為沒有那所學校,能夠花三年、五年審核一位申請者,MIT校內就有機器人大賽,讓大家發揮工程師本質,讓機器人分組競賽,以最短時間達成指定的任務,大概數分鐘就能分出勝負,參賽者的機器人,就是他們的蝙蝠車,性能好不好,高下立判。台大土木系劉格非教授,設立高中職智慧鐵人大賽,要激發參賽者克服困難的決心。這樣的學校,實作是強調的重點,理論能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發揮出來才是重點,引用哪條理論,不是致勝的關鍵,。

或許有讀者要疑惑,這種一翻兩瞪眼的選才標準,會不會有遺珠之憾,大家都要有臨場的穩定度與運氣,才能通過考驗。我承認這樣的標準或許明確,卻不能預測申請者的未來成就。講到未來的成就,接下來我就以哈佛為例,解釋另外一種選擇標準,或許讀者裡面正好有哈佛醫學院或法學院的校友,又或許你看過韓劇愛在哈佛,哈佛在選才上,不避諱的說,你目前的成就不會是重點,你將來可能的成就才是重點,因此,校方會注重申請者的潛力與性向,評估他未來的成就,當作入學與否的基礎,這樣說來,就非常模糊了,因為,某位申請者現在的表現很好,可是校方評估,他未來的發展不大,還是會把他淘汰掉。有一部電影,拍某位理工科的學生,拿賭場大鬥智的經歷,當作申請全額法學院獎學金的理由,應該指的是這類的學校,因為,申請者要證明的是潛力,所以,方是儘管可以古怪,未來能夠有大成就的原則卻不能違反,可以想見,這樣的競爭並不比一翻兩瞪眼的競賽簡單,因為,申請者選的競爭策略,可能一開始就決定了會不會被錄取,以劉軒為例,他以參加戲劇方面的演出,申請哈佛通過,顯然,他申請的不是哈佛戲劇系,校方錄取他的理由,應該是以他未來的發展,而不是因為他是位名演員。這樣的申請機制,絕對主觀,無法預先公布規則,也因此,各類勵志故事,找到了發揮空間,因為,不必去解釋,申請者一番努力之後,為什麼莫名其妙的就通過申請,也拿到了獎學金。

 

看了以上的各種成功案例,我還是很關心英雄們的任務達成了嗎?超人救美,一起翱翔Metropolis的天空,而蝙蝠俠則駕著蝙蝠車,離開Gotham,回到管家看管的蝙蝠洞,你是蝙蝠俠還是超人?哪一種境界你比較嚮往呢?以我而論,我覺得蝙蝠俠不必選擇黃色恆星,似乎是比較自由的,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空間,我願當個默默無名的蝙蝠俠,只為任務而存在,至於兩種名校,那一種適合蝙蝠俠式的英雄呢?以我來看,蝙蝠俠比較偏向不擇地而出的英雄,即使沒被人選出來,還是會往自己的方向發展,只是需要適當的挑戰,激發出潛力,也就是說,他是偏向MIT,而超人則像是被挑選的未來菁英,只有他能到達黃色行星。超人和蝙蝠俠的的支持者,你們可以有自己的解讀,畢竟,英雄是為了救人,不是為申請學校而存在的,只是他們的特性,讓我更能釐清這兩類人才的差異,說到這裡,忍不住要講個故事,貝聿銘當初在哈佛讀的,並不是建築系,而是水利工程,原因不詳,因為貝聿銘的建築才華,是很顯著的,小時候就會自己描繪上海的銀行大樓。還是管建築系的院長,親自邀請貝聿銘轉系,這樣的學校,顯然對於挑選人才,有其特殊獨到之處,其中的奧妙,還是留給超人迷或蝙蝠俠迷,慢慢品味。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電話公司的職員傑默馬利克,已經達對了十一題,今天,主持人問了第十二個問題:三劍客故事中,第三位劍客叫什麼名字?傑默馬利克撥了電話,他會選擇愛情,打給拉媞卡,還是以唯一的求救電話拿來問答案呢?而幸運之神是不是讓他猜對答案?讓他拿到獎金?當他們通上話,觀眾的情緒也到了最高點,到底百萬獎金重要還是愛情重要?男主角拿得到獎金嗎?他又能不能和女孩在一起呢?我也想到,為什麼伴隨大獎的測驗,永遠吸引大家觀賞呢?

 

 

平民百萬富翁的MV Can I Have This Dance (由電影中的片段剪輯而成)

出處:sisterhoodlovers20 在 youtube

平民百萬富翁中的益智節目,主角努力答題,除了要吸引觀眾的目光,還想吸引女主角的目光。而學生在學校的考試,很大的部分是滿足家長期望,在東方社會,這既不需要避諱,也無須逃避。能夠在這樣的系統裡拿高分,或許不見得是知識上的大長進,卻絕對是學生爭取高等教育資源上 ,一定要玩得重要遊戲。許多教授或學教育的人,即使口口聲聲說:考是不可領導教學,到了自己的小孩進入中學時,如果能夠說動教育當局,特設資優管道,避過考試系統,有希望進入比較有資源的學校,孩子在過程中就能兼顧學習的效果與考試成績,不必填壓死背。如果孩子一樣要參與考試大賽跑,身為家長,絕對不敢瀟灑的說:懂了就好,考試不重要。因為,結果告訴大家,只有考試最重要,很多課外的學習成果,是不計入升學考量的。 

既然這是個兩難,是不是就放任教育體系中的評量,或者一般通稱的考試,成為一種純遊戲,附加在學習之外呢?這樣應該是種本末倒置,既然是必要之惡,不如好好規劃。我想拿美國的SAT當參考。美國的升學制度容或有許多缺點,優點還是不少。例如:美國教育界多年來喊的教材多元化,結果一碰到人文內容,馬上偏向毛姆與珍‧奧斯丁,絕對不會著墨於非裔美國人祖先的非洲文化,這點其實沒什麼好尷尬的,連重視原住民語言的澳大利亞,也是等到毛利語完全死亡,才開始教毛利人講毛利語,這樣的語文復興,還被語言界是為一大奇蹟與成果,可見多元平衡,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儘管美國的考試系統有這麼明顯的缺點,也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執行精緻度上,倒不是沒有優點。美國的SAT 有多次的考試機會,現在(2009年6月)已經可以報名明年五月之前的所有考試,也為某些宗教理由上不能參加周六考試的學生,設了周日的場次。SAT有標準的考試環境與程序,讓學生可以拿著這樣的成績,去申請每個大學,光是節省考生重複參加不同的入學考試,就是資源的一大減省。美國軍校也委託SAT設立場次,讓想就讀軍校的學生報考,不知道國內的軍校,除了採計學力測驗的成績,是不是在將來也有與大考中心合作的計畫?因為有這樣的考試制度,學生可以安心的參加課外活動,只要記好SAT考試日期,不必每天掛心一生一次的考試會不會考砸,可以好好安排自己合適的考試時間,或是在初次考試後,規畫下次的考試。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你心目中的小學,都是功課導向,循規蹈矩的按表操課,加上大操場排排站的升息典禮。商業週刊的1110期封面專題,我的酷校長,介紹了一些特色小學,其中有些學校的英文課多到像英語資優班,有些學校的教室外體驗課程又多到像森林小學,或許更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些校長可都是師專培養出來的,並不是什麼師資班老師或大學教授轉跑道,跑去設立理念小學。師資培育體制內出現基因突變,產生新創意,這樣的現象,這值得我們好好來探討。 

一講到教育界,保守、不敢冒險,比較守舊的印象總是揮之不去,其實目前的小學已經有不一樣的相貌, 以大坪國小為例,前校長孫德珍基本上延續她在雅歌小學 (註1.)的模式,學生必修小提琴,這樣的鈴木式教學法,教學效果達到了令人目炫的地步。 我去參觀雅歌小學時,提琴課上的小朋友,都能拉小星星變奏曲, 讓我想起鈴木大鐸對於教育的說法:再難的曲目,只要讓學習者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來做,就能容易的演奏出來。不只音樂上的特色校區地點很容易就可以親近大自然,自然課就可以帶著小朋友採集植物標本或觀察昆蟲,以現在都市的小朋友來說,一些動植物資料都是從圖片看來的,感受不到觸感、嗅不到味道,或許看到真實的動植物,不一定能直覺的辨認出來。我相信自己動手、自己觀察的學習方法,的確會比較紮實,即使這樣的學習可能比較花時間。我很羨慕雅歌小學的教學步調,不急不徐,充滿了時間感,如果以我以前的學習經驗,老師可能想先趕上期中測驗的進度,讓學生考好這次考試,沒有餘力管這個部分是否需要慢慢的學,慢慢的思考呢!或許有時候,教育上的小心翼翼,正是最大的冒險,舉例來說,國小英文課學習現代式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字尾的 -s變化,如果沒有花充分的時間練習,建立習慣,學習者到了國中、高中,每次考試遇到現代是第三人稱單數的部分,忘記動詞字尾的 –s, 當初確保英文課進度有趕上的作法,本來是怕有些單元教漏了,是一種謹慎的作法,卻在長期帶來了風險。雅歌小學或許有小提琴課程當作必修,學生或許無形中已經習慣了,先要把提琴調音,要好好的拉一遍小星星變奏曲,把該準備的、該做好的,確實執行一遍。紀律與自我要求,不正是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求學生,而無法達到的目標嗎? 

另外一所特色小學,是新竹的陽光國小,我參觀時,發現學校建築物本身就頗具特色,有從三樓教室直達地面的溜滑梯,學生不用浪費時間,就可以在下課的第一時間趕到操場去活動。可不要因此認為這是一所只重玩樂的小學喔!我在小地方也發現校內隱性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本部落格在錯誤與創新--- 由不同的框架來看錯誤的價值中,提到有一所小學,門口有法文標示的九大行星圖表,那所小學就是陽光小學。這樣的外語環境標示,讓我體會到,目前學習者最大的能力,不是學過什麼,而是知道有哪些東西可以學?小時候看過法文或德文,就有可能在哪一天,以自修或上語言學校的方式去學這樣的語文。英語學習也是如此,現在的英文學習,融入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上的考量,已經是一種生活應用課程,有別於以往全部是純粹的語文課程,過去的學習者或許熟讀英語童話,卻無法與外國人對話,現在的學習者則具備基本的會話能力。未來,學習者的方向,將強調適應性與多元性,假設一個台灣上班族要去印度工作,除了要具備標準英語之外的能力,還要聽懂印度英語,即便在西方社會那並不是主流口音,適當的懂一點印度菜就更能愉快的融入當地的生活。說到這裡,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陽光小學是所歐洲外僑小學或雙語學校,其實陽光小學當然教授九年一貫課程 (註 2. ),不過成績單上,標示的是學生哪部分學得好,哪些部份需要加強,不是以百分比來表示成績,也不排名次。這樣的模式,可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間,小朋友不會把時間完全花在分數競爭上,有時間探索一些重要的能力,雖然這樣的能力並不連結於特定科目。舉個例子,陽光小學有許多陶板式的作品,就貼在走廊的牆上,小朋友可以自己在走路的時候,用手去觸摸,這些作品除了展示小朋友的創意,也能培養小朋友的手感,在目前強調手感經濟 (註3.)的時代,這樣的設施,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也不會造成明顯的學習壓力。

 

看了以上兩所特色小學,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新的教育概念,已經在某些小學發芽,得以有實作和進步的空間,除了校內的小朋友受益,行政人員、教師與家長,也能夠從中摸索,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向。我曾經聽到許多教育人員保守、公務體系成長慢….等評語。平心而論,即便是最自由開放的研發機構,恐怕也有怕冒險的研究員,重點在於怎樣鼓勵那些不怕冒險的成員,降低他們創新的成本與風險,能夠放心的創新又能得到足夠的輔助資源,上述的特色小學,有些具有組織力強的家長會,有些具備思考力有彈性的教學團隊,或者有行動力強的領導者。例如:文化國小校長勇於任事,不怕指出法規僵固的,向馬英九市長指出外籍英語教師的必要性 (後來聘用的外籍教師,並沒有分配到該校,因為該校具備足夠的自籌財源,有能力英語教師)。這些都是教育界寶貴的資源,也值得社會給於支持與鼓勵。最後,我想以一句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送給這些勇敢又精彩的教育創新者:光是去除被開除的恐懼,經理人就能大幅的改善他們的表現。這是彼得‧杜拉克評論管理者表現績效的一句話,隱含經理人既是推動改變的重要人物,也是受雇而朝不保夕的工作者,如何把這兩個矛盾的角色扮演好,是一種智慧。希望本文除了向讀者介紹這些小學的特色之外,也能給目前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點點的光,雖然,我並不知道隧道還有多遠,但是,出口就在轉角不遠處。

 

高徒 3.12, 2009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多年前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買下了這本書,封面上馬諦斯的窗外一圖很有趣,彷彿普羅旺斯薰衣草田的紫色山脈,還有橘紅艷黃的田畝,除了色彩美麗之外,不經意的筆觸畫出來的窗框,其實來自洗練的線條功力。我也慢慢從馬諦斯的畫歡到了蘇格拉底對話和安提阿的對話,由對話中,我從安提阿的回答與蘇格拉底的殷殷提問,我彷彿看到了不同於機構化學校的概念,而正是作者黃武雄對於理想中的學校雛型。

由這樣的學校雛型,也就看出,教育改革正是達到學校提升與轉變的機會。也由於教改,教育變成大家關注的焦點,主要是教改給了一些人選擇的機會。在教改過程中,也封閉了一些原來可行的路徑,例如:在以前,透過傳統聯考,即使經濟條件稍差,仍然有機會晉身菁英階層,多元入學雖然沒有明顯的資格門檻,但是資料呈現方式與才藝訓練的成本,對某些社經地位的,都是很重的負擔,這樣的轉變,雖然不見得如書中所說,由菁英分子主導,但新制度明顯又利於都會區的中產階級家長,既享受到市區的教育資源,面試的機制也使得家長和學生更倚重人脈,升學機會可能由菁英分子或其子女來受益。我個人持平的看法是,不增加教育機會總量,而採分配規則的手段,重新分配教育機會,就是把甲的餅轉給乙,餅並沒有做大。為了省掉教育投資,弄出一套看起來和聯考非常不一樣的東西,這樣的改革是做了一半改革。 

黃武雄的學校在窗外,就是在探討本質上不改變的教改,到底是什麼樣的改革,書中有一篇,以爭論最大的建構式教學法來當結尾 (第四篇第二十一節 P.358,學校在窗外,左岸出版),數學的建構式教學法,在出發點有形式主義的味道,偏向數學形式的表達,而不注重數學背後與生活經驗的結合。因此,的確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斷層,然而,在台灣的教改過程中,建構式數學卻發生越地為枳、水土不服的結果,因為建構式教學法需要開放的引導過程,即使是在美國也是由一些偏向建構式教學法的數學老師來執行,不能依賴教材上既定的式子照本宣科,也就是說,這是一套依靠特定師資來執行的教學法,沒辦法預先在教材中弄出既定的建構過程,因為那樣就不叫建構了。教改過程中,跳過師資培訓,形成沒有人會教建構式數學的奇特現象,該套教材既無法達成傳統算學教學,也不符合建構式數學的精神,是個神奇的無用之物。 

我想,教育不管有多少類型的理念,終究教育和醫療類似,解法要在施行前就要決定。正如開刀的醫師,新的病灶是在手術中才發現,也是要在發現當時就要決定如何用外科手術來處理,或是轉由內科處理,或者決定採放射治療,並不是因為這是新發現的病灶,就能在手術檯上,馬上用神奇刀法或醫師創意,變出解法,怪醫秦博士的神奇外科案例,可能就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內。新變數的加入,即便引出了新教育方法,之後則要靠有計畫有規模的執行。若在傳統教育界找不到解法,我想到可以由藝術界來求解答,通常藝術界產生一個新的畫派,會伴隨一種新的看世界方法,透過那個方法,繪畫方向就有了新的依歸。找到新的教育方向之後,則短期的加加減減只是拉長執行時間而已,重要的反而是長期確實的遵循新的教育方向,才能發揮長期效果,在下一個世代看到成果。

以繪畫起始,我也以繪畫來結尾,記得有位朋友看著畢卡索 "紅色扶手椅中的裸女" ,對我說,這是張經過美術教育才能欣賞的畫。我當然知道美術鑑賞教育,在於激發人天生對於美的敏感度,畢卡索的畫不管是線條或色塊的分布,都很美,紫紅的藕色與手臂、臉部的藍色,完美的平衡著,這樣的美已經不是一般的寫實畫法能夠表現的了。但是我也知道,畢卡索這三個字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有其他意義,比如:學生要說得出這樣的畫派叫立體派,要知道畫裡面的人是畢卡索的情人:瑪莉--特麗莎‧華特,而這些其實與美感本身,可能比較不相干。我想表達的是,教育固然要培養出某種美感與直覺,但是當面對到生活面的溝通與表達時,又不可避免的加入比較形式化的內容,也就是某些老師口中,比較有東西可以教、可以考。因此,從學校到窗外一書中,我學到處理社會面或生活面的時候,千萬要放下菁英階層的身段,和外界人士多多溝通,順應現實生活的一些瑣碎卻存在的狀況。如此一來,我既能享受畢卡索帶給我的美感激發,又可以和朋友分享一些畢卡索的小小趣聞,只要能讓這兩件事不衝突的發生,我想作者理想的學校雛形,就在那看似遙遠卻又很近的窗外。

 

學校在窗外 (博客來連結)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蒙特梭利用教具讓兒童自主學習,並把教師定位在協助者、指導者的角色。雖然各地的補習班和幼稚園都廣泛的以蒙模特梭利來吸引家長,蒙特梭利教學法對於某些家長來說,並不是那麼的顯而易見、望文生義。一般公立的教育體系,也鮮少聽聞採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模式。以下我將就蒙特梭利的生平以及教學法加以闡述,並加上本人對於此教學法的看法與評估。

 

一段小孩學開玩具車的短片

蒙特梭利是一位義大利的醫師,當年女性進醫學院可說是相當罕見,蒙特梭利請求爸爸和醫學院院長商量,進入醫學院。她在觀察一群學習遲緩的兒童時,發現她設計的一些教具,兒童會自己選擇教具,並在練習一定次數後,安心的放下。她據此推論,兒童有自發的學習動機,而且在熟練某一種活動之後,會轉而去尋找新的活動,並不斷的練習。她還發現透過蒙特梭利教學法,兒童能夠先學寫和說,然後才學讀和聽,也就是說,兒童是從實行中學習,然後再應用到日常的應用中。

蒙特梭利不僅自己進行實驗性教學,而且培訓老師從事蒙特梭利教學,因為留下了培訓課程,相對於杜威的教育概念,蒙特梭利的教學法,比較廣泛的應用在現今的教學中。蒙特梭利的教學法,被美國所採用,在海另一邊的新大陸發揚光大,Google.com的創辦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都曾經讀過蒙特梭利小學,(註) 或許成就不見得可以證明教學法本身的特色,我卻不否認學生中心的特色,的確會培養出學習者的主動性。

蒙特梭利的想法,受到克伯屈的質疑,尤其蒙特梭利教學法,缺乏接觸其族群本身文化的內容,壓抑學生接觸文化的機會,而從文化本身的觀點來看,學生可能不適應也無法參予該文化。我証諸各個文化,要求個人必需具備融入文化的預備知識,以成為良好適應的公民,太過個人導向的教學,的確都有這樣的危機,如何平衡個人發展,與社會適應的要求,應該是家長和教學者,衡量學生學習目標的指標之一。

我認為兒童的教育應該是藝術教育,也是生活教育,換言之,兒童本身具有較高的直覺感官能力,也在生活中適應各種日常的活動,實在是學習藝術欣賞與生活能力的好階段。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把學習過程定義為自發的操作與修正過程,與兒童自然的成長性質,有一定的落差。畢竟,當兒童如海綿一般自然吸收階段,過度的空白與太多的反覆操作,恐怕會在某些方面,落後同儕。但是蒙特梭利強調五感的學習方式,又和目前一些公立的理念小學背後的概念一致,一些感官學習,都需要在小時後奠立基礎。或許在提供兒童學習方式之外,給予兒童廣泛的引導,讓兒童自行去選擇,正如一位教學者所說:讓學生好好的學習,再來決定他要不要當英國人。我覺得或許可以讓兒童有一定的藝術學習後,讓他自己選擇要不要當藝術家。接著,透過蒙特梭利的自主性與學生中心精神,進一步培養他的自發性。

orgil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